问答详情

信用卡逾期未还,银行说要立案,还要坐牢,怎么办

银行 2019-06-03 12:50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信用卡逾期没钱还钱:
    1、利用银行提供的延时服务
    如果资金只差一两天就能还上,可以利用银行的延期还款服务,银行一般都有1—3天的延时还款服务,至于具体的天数,每个银行不一样,最好咨询相关银行客服。
    2、办理信用卡分期或最低还款
    短期内还不上信用卡的话,可以考虑办理信用卡分期或是偿还最低还款额,虽然这两种方法要支付给银行一定的利息,但也避免了逾期造成的不良的信用记录。
    3、有效更改帐单日
    如果预计某笔账单可能到时没法还,可以在帐单出来前向银行申请更改帐单日,以期延长还款期。当然,账单日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具体的情况要咨询银行才能确认。
    举个例子,假设本月帐单日是10日,在今天(5日)发现到时可能还不上,就可以打电话给信用卡客服,申请将帐单日改到2—4日,申请成功后,这个月就没有帐单出了,要到八月2—4日才会出帐单,相当于延长了一个月的时间还款。
    4、找朋友或家人借钱周转
    找朋友或家人周转一下,先借点钱来换信用卡,等自己资金宽裕时再还钱,当然,这种方法建议还是少用,人情嘛。
    5、以卡养卡,慎用!
    下下策——以卡养卡,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不推荐。银行的风控非常严,谨慎使用,偶尔救急或许可以,不可经常尝试去用,否则会有降额或是冻结卡片的危险,以致留下不良记录。
  • 使用信用卡消费已经很普遍,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忘记还款,是否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都会构成犯罪呢?怎样的情况下会构成犯罪呢?下面由为您整理介绍。  使用信用卡已成为普遍的消费方式,一些持卡人在对信用卡的认识和使用上存在误区,并不清楚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信用卡,或对逾期不还款等行为抱有侥幸心理,不仅对个人贷款、信用评价产生负面印象,甚至无意中触碰到法律的底线,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国刑法规定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之一,但并非使用信用卡逾期不还款不一定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恶意透支达到一定数额,就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而且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比平常人们对信用卡的理解更宽泛,不仅包括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还包括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可以认定为恶意透支。  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就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
    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并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因此,使用信用卡时要注意,不要触碰法律的底线。
  • 根据你欠银行的金额、时间,还有具体情况,逾期会有不同的结果。
      首先就是,你的逾期还款会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但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不是永远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的,我国目前的信用记录保持时间为五年。在还清欠款后,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开始建立信用记录,从头再来。
      逾期未还银行信用卡有可能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至于定不定罪,就看银行起诉不起诉,以及你的欠款情况了;
      如果欠款的本金金额达到一万以上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的“恶意透支”,涉嫌信用卡诈骗罪,依法应当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给楼主贴个法律依据了解一下:
      《刑法》 第一百九十六条 【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 信用卡逾期三个月未还款,会有什么后果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会有如下两种情况:
    1、如果信用卡欠款数额在1万元以内,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2、如果不属于上述情形的,则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偿还欠款本金、逾期利息等,并且还会有不良信用记录。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枣庄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