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原来主管两年前问我借了13万,加利息要还16万。现在已经还了11.2万,因为借条诉讼期到了,她就不想还了。我把她诉讼到法院,但是后来听她说她打算把她原来打过来让我帮她存房租和定投的钱都算是还我的钱(因为我是她的助理)。等我准备了新的证据,已经过了举证期,后天就要开庭了,有学法的朋友建议我去公证处做证据保全,说和递交了证据一样有效,请问是这样吗?如果我一审因为递交资料败了,准备打二审,请问应该在什么时候交新证据?等我准备了新的证据,已经过了举证期,请问是这样吗?请问应该在什么时候交新证据?

离婚 2019-09-07 15:48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举证被胁迫写下借条:
      
    (1)被胁迫写下借条后,要及时向警方报案留底,报案记录可以作为证据。
      
    (2)与对方沟通,找第三人在旁边作证,证明自己是被胁迫的;
      
    (3)与对方接触时随身携带轻便录音录像设备,受到胁迫时可及时拍录取证。
      
    法院认定被胁迫写下借条有哪些因素,法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1、对双方陈述和对证人证言的审查。
      
    2、对借条形式的审查。
      
    3、公安机关的报警记录。

  • 1、从诉讼时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两年;  
    2、如果没有注明还款日期,则表明该合同系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合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合同如何履行均有规定。  《合同法》第206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合同法》第61条规定“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所以,债务履行期限不明确属于履行期限未届至的情形,债权人虽然有权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须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在此情形下,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1)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而在此,债权人何时催告并没有时间上的任何限制。  
    (2)如果当事人协商一致,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履行期限,实际上,双方当事人变更了合同内容,将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变成了履行期限明确的债务,那么,债务人于该期限届满未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自该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如果当事人就履行期限协商不成,在任何一方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履行期限后,诉讼时效自该合理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  
    (3)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当即明确拒绝,而该拒绝又是在行使抗辩权,例如,债权人未给债务人必要的准备时间,债务人拒绝即属于行使抗辩权,或者债务人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那么,债务人的行为不构成违约,诉讼时效期间不起算;  
    (4)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履行,并有否定债权存在的意思表示,那么,诉讼时效应从该拒绝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而不论债权人是否规定有宽限期限及该期限是否届满;  
    (5)在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履行债务,债务人未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有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在该期限届满时,无论债务人是否明确拒绝履行债务,只要在客观上债务人不履行,诉讼时效应自该宽限期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 1、借条属于合同的一种,属于民事行为。法律没有规定这种民事行为需要公证人。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达,自愿签订的,就有效。
    2、如果说是被胁迫的、欺骗所写借条,可以申请法院确认无效。
    3、债条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款到期之后,一般需要再经过两年时间,如果对方不主张债权,就超过了诉讼时效,法院不会再支持。如果被证明期间有要求还款的话,以最后追问开始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 (1)借条日期不是借条的“有效期”:借条永远有效,你永远都有权持借条向对方要求还债。只是你凭借条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保护你权利的“有效期”,法律上这个期限叫诉讼时效。
    (2)你的借条没有写明还款期限,2年的诉讼时效就从你要求对方还款对方却不归还时起计算。
    (3)如果超过了2年的诉讼时效:你要求法院保护你的债权,可能被法院驳回而不能借助法院的强制力量要求对方归还,但你仍然可以超过诉讼时效的借条向对方索要欠款,只要对方同意还,你就有权接受。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达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