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帮亲戚买到过期食品,商家赔偿应该给谁?

消费者维权 2019-09-02 07:45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法条解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生命、健康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依法请求惩罚性赔偿。”这是我国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后,首次在民事基本法中明确的惩罚性赔偿规定,这是针对产品生产商、销售商故意侵权的产品责任,即明知产品有缺陷有可能造成损害,却仍然将其投放市场放任造成损害,而且造成了他人生命、健康损害的后果。
      但是,具体如何计算惩罚性赔偿金,侵权责任法没有明确规定,尚需由法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予以确定,其赔偿数额需达到惩罚故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生产商及销售商的目的。
      案例分析某不法制药厂生产出某批减肥药,其明知该药的成分及制药原理中达不到正常减肥的效果,还会造成服药人严重腹泻、厌食等健康损害,仍将该批减肥药投放到市场;某药品销售商家明知该制药厂无该批减肥药的制药批文仍进购该药,并投放各种媒体广告大肆宣传其减肥效果,对消费者高价销售。
    一些爱美的消费者服用了该减肥药之后虽身体消瘦了,但出现了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侵权后果。  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因维权太麻烦或者迷信减肥成功等原因不去维权,最后即使厂家赔偿了少数维权的消费者,厂家仍可以获得非法利润。
    但有了惩罚性赔偿金,不仅可以对该非法制药厂家及销售商家予以惩罚,并且可以调动受害人的维权积极性,用惩罚性赔偿打击非法制售违法药品的生产商、销售商。  维权提示消费者从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只要满足生产商或销售商恶意生产销售缺陷产品并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两个条件,即可以请求获得故意侵权的生产商、销售商给予比其受到的实际损害高出一倍或几倍的高额赔偿。
  • 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并保留证据   特别是在食用购买的食品出现不适后,及时去医院治疗,并且保留了所有的处理单据。消费者购买食品后到医院诊断时间差较短,较好地证明了食用购买的食品与身体不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看包装有无破损或外漏;密闭性包装是否有受胀起鼓现象;包装装潢的文字、图案印刷是否工整清晰;查看检验检疫证明、生产日期、卫生批准文号、生产批准文号、食品标签认可编号等资质信息。
      另外,购买食品尤其是直接入口的食品,一定要索取并保留好发票或收据,以及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所有单据等资料,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进行举证。
  • 对于过期食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具体内容   买到过期食品怎么赔偿。
      如果买到过期食品,消费者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   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法律经验编辑小提示:   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并保留证据   特别是在食用购买的食品出现不适后,及时去医院治疗,并且保留了所有的处理单据。消费者购买食品后到医院诊断时间差较短,较好地证明了食用购买的食品与身体不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看包装有无破损或外漏;密闭性包装是否有受胀起鼓现象;包装装潢的文字、图案印刷是否工整清晰;查看检验检疫证明、生产日期、卫生批准文号、生产批准文号、食品标签认可编号等资质信息。
      另外,购买食品尤其是直接入口的食品,一定要索取并保留好发票或收据,以及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所有单据等资料,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进行举证。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七台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