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被app电信诈骗,且报案了,但是公安机关只做登记,没有回执单?

刑事辩护 2019-10-29 17:02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向公安部门报案和立案的条件是3000元至10000元以上,经济纠纷案件不能以诈骗立案。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对于被诈骗的情形,公民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依法立案侦查,但是否能破案,由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确定。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七条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第一百零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第一百零九条 报案、控告、举报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经宣读无误后,由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控告、举报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告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 电信诈骗数额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入罪、上档标准是一个范围,而《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则采取了其中最下限的标准。但要注意的是,诈骗的具体入罪、上档标准是由各省自行规定的,而很多省的规定都不是幅度的下限,当然,电信诈骗的入罪标准是特殊规定,优先于普通规定,这就可能造成普通诈骗 3000 元无罪 、电信诈骗 3000 元构成诈骗罪的情况。
  • 遇到电信诈骗该如何维权:
    1.提高警惕。对
    170、
    171、153等开头的陌生号码谨慎接听,不主动回电,对任何人不能泄露短信验证码。网络购物付款时,要认真核实网站的真实性,防止被钓鱼网站盗取个人银行信息。
    2.多方查证。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参加活动缴纳费用等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帐,不应汇入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到银行自动取款机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意外情况,要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决。
    3.注重隐私。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资料泄露给他人,即使在熟悉的人面前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遇到朋友圈里“输入姓名测试姻缘”等活动时尤其要谨慎,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4.不贪便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轻信任何中奖信息,不为蝇头小利扫码参与线上活动或贪图便宜到不正规的网购平台购物。
    5.及时举报。一旦发现被诈骗,要马上停止交易,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电信部门举报,尽量挽回损失。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重庆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