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您好,我父亲在信贷公司私人贷款了一笔钱。贷款合同已经签了但是银行还没放款,我现在想咨询一下如果我在银行咨询时表示不同意放款那么我父亲需要缴纳违约金吗我父亲在信贷公司私人贷款了一笔钱。贷款合同已经签了但是银行还没放款,咨询一下如果我在银行咨询时表示不同意放款那么我父亲需要缴纳违约金吗

银行 2020-05-07 23:38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通常情况下,如果贷款后借款方违反约定,借款人可以主张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在我国名中有详细规定,双方在订立贷款合同时可以约定违约金,如果没有约定则不能要求对方支付。但是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如果合同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要求对方停止损害权益的行为。
    因此如果贷款方不依法履行约定的,借款方可以同其进行协商要求对方遵守,对方坚持不遵守的,可以到法院进行起诉要求对方返还款项。
  • 私人贷款抵押需要有一个借款的协议书,约定借款数额、时间、还款时间、还款方式、是否有利息、利息是多少、违约如何处理、是否要担保、有哪里法院管辖等等。
    如果以实物进行抵押,则需要与实物的所有人签订抵押担保协议,可能涉及到财产评估等环节。
    此外,进行实物抵押时,需要进行抵押权登记。
    私人借款必须具备“借款合同”与“借款借据”,借款合同要写清楚借款用途,借款用途不能用于违法行为,用途用于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同时要在合同约定还款时间,利息的计算,违约责任等。当然也可以把借款合同简要地写在借款借据上。这样就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在债务人未在约定的时间还款后,要在逾期二年内提出有书面证据的主张,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证该债权受法律保护。
  • 贷款合同违约金:
    关于违约金数额的问题,有合同的从合同约定,对于违约金的数额确定,通常是以合同约定的数额为准来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当时在贷款时签订有贷款合同,合同中的违约责任条款下应当对违约金的支付数额有约定,你根据当时的贷款合同约定数额向对方支付违约金,承担违约责任即可。
    相关法律依据如下:
    《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借款人与银行需签订书面的《住房抵押借款合同》,该合同主要包括抵押合同和借款合同两部分。  借款合同应包括:  
    (1)贷款种类和用途。贷款的种类为住房抵押贷款,贷款只能用于购、建、修自住住房,不得挪作他用。  
    (2)贷款的金额和利率。贷款金额最多只能为购房款或修建住房投资额的70%,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3)贷款的期限和还款方式。贷款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十年。还款方式一般有两种:月均还款法和累进还款法。月均还款法指贷款期限内每月以相等的偿还额足额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累进还款法是指贷款期限内,逐年或每隔几年递增偿还额,但每年或某几年内各月均以相等的偿还额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4)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借款合同需要变更和解除的必须借贷双方协商同意,在双方达成协议之前,原借款合同继续有效。  
    (5)违约责任。对于贷款方来说,其违约行为主要指贷款方不按合同的约定,按时将款项交付借款方;对于借款方来说,其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就比较多,主要有以下行为:①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本息;②借款人向贷款人提供虚假文件;⑧借款人未经贷款人同意,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挪用贷款的;④借款人未经贷款人同意将设定抵押权的房屋出租、出售、转让、馈赠或再抵押的;⑤借款人使用贷款从事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活动的;⑥在同一贷款人的两个以上(含两个)分支机构取得贷款的。  抵押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被担保的债权种类、数额。被担保的主债权为住房抵贷款数额即为贷款金额。  
    (2)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实际上就是贷款的期限。  
    (3)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所在地、所有权权属或者使用权权属。  
    (4)抵押担保的范围。抵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和实现抵押的费用。  
    (5)抵押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在一般情况下,借款方和贷款方将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并为一个统一的《住房抵押贷款合同》。  最后,上海房地产律师需指出的是,房屋一经设定抵押权,原房屋业主仍然具有所有权和处分权,只是这种权利受到限制,所以仍然可以买卖、出租。实际上,抵押房屋的转让、出租并不影响抵押权人的权利,该房仍然是抵押权的标的物,抵押权人的任何权利都未受到侵犯。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定西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