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单位办理租房合同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5-26 09:44
人浏览

  我们到一个城市去工作,因为没有住房,因此需要去租房。但是现在很多公司企业和机关单位都是会提供住房屋租住项目的,并会以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房子租给员工,让员工能够缓解生活压力,安心工作。那么,单位办理租房合同吗?法律快车小编将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单位办理租房合同吗

  租房合同其实也就是房屋租赁合同,此时虽然是在一定期限内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但所有权还是在房东手里的。而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签订租房合同就是很必要的。而保险起见,其实在签订租房合同之后,最好再办理登记备案。不管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其实在签订了租房合同之后都应该严格按照租房合同中的条款内容来履行,否则出现违约情形,就要对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

单位办理租房合同吗

  二、单位租房出租协议书

  公司(简称甲方)

  员工(乙方)

  甲方为员工乙方提供租用住房,并向甲乙双方订立如下合同:

  第一条 乙方在其《劳动合同》期内,甲方为乙方提供_________,建筑面积为_________平方米的租用住房,地址为_________。

  第二条 以上租房费、管理费等,按标准每月从工资中扣除。房租和管理费随物价上涨情况,作必要调整。

  第三条 乙方应按照_________的有关规定,向当地水、电管理部门缴交水、电费其他有关费用。

  第四条 乙方未征得甲方同意,不得擅自拆除、改动房屋结构、上下水管道和电器线路。如甲方批准乙方进行改造,改造费用由乙方自付。对擅自拆除、改动的租房者,除责令其修复外,将终止租用合同。

  第五条 乙方租用的住房涉及原有设备的正常维修及公共卫生由甲方负责,住房内设备的非正常维修费由乙方自己负责。

  第六条 乙方应遵守甲方住宅管理规定,应爱护住房,自觉保持楼梯、过道的清洁卫生,对门、窗、水电设备要爱护使用,不得损坏。如有损坏,由乙方按价给予赔偿。

  第七条 本合同受劳动合同的约束。劳动合同终止,本合同自动终止。如乙方提出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乙方应于解聘之日起60天内将住房及全部钥匙全部完好交回甲方;如甲方解聘或辞退乙方时,乙方应于被解聘之日起90天内将住房和钥匙完好交回甲方。若乙方被甲方除名,则应在60天内完好交回住房。

  第八条 如发生第七条所列任何情况,甲方在劳动合同终止日起将乙方收取保证退回住房的住房押金_________元,如乙方按期交回住房及钥匙时,将押金如数退还本人。乙方不按时交回住房、过期仍不搬出的,甲方有权通过法律程序强制乙方搬出,并有权对乙方超期搬出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乙方过期居住的,甲方将每月征收_________元的住房租金。

  第九条 本合同所提供的租房,其产权、使用转让权属甲方所有,乙方无权转卖、转租、或转让给他人使用,无权改变其居住用途,否则甲方将终止合同。

  第十条 甲方将根据乙方职务等变化,有权调整向乙方提供的租房,乙方应无条件服从。甲方调整租房时,对未住满6年以上职工自己所付出的装修费用,视使用时间长短给予部分补偿。

  第十一条 甲方对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及服务时间长、表现优秀的员工,将提供充满永久性使用住房权利。永久使用权仅给予乙方及其配偶享用,他人不得继承,其产权仍归甲方所有,取得永久使用权的乙方不得转卖、出租及转让给他人使用。甲方提供永久使用权住房时另签新合同。

  第十二条 随着国家房改工作的深入进行,甲方如按国家房改政策,采取必要的房改措施时,在本合同的有效期内租房使用的乙方要服从于甲方房改的规定。

  第十三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并从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公租房可以用公积金吗

  1、公租房是对住房困难人群的过渡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不属于低收入人群但住房困难的人员,提供住房帮助。公共租赁房不归个人,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

  2、公租房能用公积金购买。租房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公积金的提取额度不得超过一年房租总额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购买公租房如何提取住房公积金要等出售政策出台后才能确定。

  3、职工及配偶每年可提取一次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款余额,申请时提供当地公租房主管部门出具的已租凭证材料与租金凭据,承租公租房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针对“单位办理租房合同吗”为您作出的详细解答。综上可知,即使是租用单位的房子,也最好是签订房屋租赁合同,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双方之间的利益安全,也可以在日后产生纠纷时,提供证据保障。若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