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就业合同与劳动协议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4-19 08:42
人浏览

  很多从学校步入职场的学生们,学校都会有相对应的三方协议给学生进行签订。那么就业合同与劳动协议的区别是什么?就业协议能不能随便签?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就业合同与劳动协议的区别是什么

  (一)主体的区别大学生就业协议主要是用于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的性质是没有规定的,对任何单位都适用,就业协议的鉴证方是学校。劳动合同则适用于劳动者(包含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含公务员单位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系统)之间,与学校完全是无关的。

  (二)内容的区别就业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介绍自身的情况,表示愿意去用人单位去就业,用人单位也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则同意推荐毕业生,并且列入派遣计划当中。这一份协议是不涉及任何权利和义务问题的。劳动合同的内容则涉及了很多权利,如:劳动的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工作内容等各方面的内容。

  (三)订时间的区别一般而言就业协议都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签订的。毕业生正式到用人单位报到的时候才会签订劳动合同。而就业协议则在就业之前就可以签订。

  (四)签订目的区别签订就业协议是为了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意向上初步约定好,双方在这个环节可以商讨一些基本的条件,对于即将要签订的合同的内容也能达成一致。这份协议是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承诺履行协议,高校并不能作为第三方。这份协议已经毕业生个人、用人单位、高校、用人单位主管部分签字盖章就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它可以作为编制毕业生的就业方案和将来订立劳动合同的依据。签订劳动合同是为了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既是保障又是一种约束。签订了劳动合同有助于提高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促使双方正确行使权力,严格履行义务。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有利于稳定劳动关系。

  二、就业协议能不能随便签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被就业”。一般学校都逼着学生把就业协议签了,而学生都没有办法。如果你能自己找到工作,签到协议,交给学校是最好的了。如果你找不到工作的话那就找你认识的那家公司把协议签了吧,应付下学校。

  然后当你找到工作了之后再让你家公司给你开个离职证明什么的,证明你跟那个公司已经没有关系了。你就可以开始新的工作了。但是你跟那家公司的关系一定要好,否则协议是要付法律责任的。你的档案会打到那家公司,报到证也是那家公司。如果那个公司没有档案保存资格的话,你的档案可能会打到当地的人禒市场。档案在人才市场需要交管理费的,当你找到了新工作后你要问清楚你的新公司有没有档案管理资格,如果有的话让公司给你开个证明,然后去人才市场把档案取来放到公司。如果没有的话就放在人才市场吧,每年交点钱。

  三、用工合同一般签几年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可以分为三类:

  (一)有固定期限,即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效力期间,期限可长可短,长到几年、十几年,短到一年或者几个月。

  (二)无固定期限,即劳动合同中只约定了起始日期,没有约定具体终止日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依法约定终止劳动合同条件,在履行中只要不出现约定的终止条件或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一般不能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可以一直存续到劳动者退休为止。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即以完成某项工作或者某项工程为有效期限,该项工作或者工程一经完成,劳动合同即终止。

  签订劳动合同可以不约定试用期,也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就业合同与劳动协议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前,也不可忽略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