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如何界定刑事责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1-25 00:39
人浏览
导读: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刑事责任是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主体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一、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如何界定刑事责任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律快车提醒您,《中华人民共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构成要件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构成要件如下:

  1.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罪。

  2.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为社会秩序,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工作、生产、营业、教学、科研等秩序,公共场所、交通秩序,以及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3.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为了扰乱社会秩序,明知没有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威胁,却加以编造,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恐怖信息而加以传播。过失不能构成本罪。

  4.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区别是什么?

  1.主观故意内容不同。后罪在主观上表现为聚众实施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明知编造或传播的为虚假恐怖信息仍决意为之。

  2.行为方式不同。后罪的行为方式为聚众采取各种方法扰乱社会秩序,方法多种多样;本罪的行为方式则为编造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以扰乱社会秩序。

  3.定罪情节不同。后罪的定罪情节为情节严重,并且造成严重后果,未造成严重后果,则不能构成其罪;本罪的定罪情节则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不以造成严重后果为构成其罪的必要,造成严重后果乃为重罪情节,不属定罪情节。

  4.侵害的客体不同。后罪所侵害的客体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工作、生产、营业及教学、科研秩序,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则为包括前者在内的一切社会秩序。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