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劳动关系是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6-20 12:25
人浏览
导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在于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适用的法律不同以及主体资格不同等。劳动关系一般到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认定。

  一、劳动关系是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和受劳动保护。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的本质是说明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而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而劳动关系的认定其实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涉及到如何根据构成要件对当事人之间是否成立劳动关系作出认定,还涉及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等其他用工关系以及承揽关系等其他法律关系的比较和区分。

  二、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双方的约定。

  2.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务关系主要由民法典、经济法调整,而劳动关系则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

  3.主体资格不同。劳动关系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关系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也不能同时都是法人或组织;劳务关系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4.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着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如考勤、考核等)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

  5.是以谁的名义实施工作以及由谁承担责任不同。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劳动者属于用人单位的职员,其提供劳动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构成用人单位整体行为的一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与劳动者本人没有关系;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的一方以本人的名义从事劳务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在提供劳务过程中纯粹是由于自身的过错给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该损害与雇主无关。

  三、申请劳动关系认定到哪个部门

  法律快车提醒您,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来说,劳动合同就可以表明劳动关系;如果没有劳动合同的,可以到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认定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