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甲和乙合伙组建公司,共同研发新型实用专利,专利在公司名下,之后甲乙意见不合,乙离开公司,并带走了专利,随后组建新的公司并将专利转移至新公司,开始生产,至今已有一年时间。甲现在如何索取赔偿。

其他 2012-10-10 16:27 人浏览
共7位律师解答
  • 如果先前的公司作为专利权人,那么要“带走”专利,是需要专利权的转让手续的。如果没有转让,而只是将专利文本带走经行生产,还是侵犯先前公司即专利权人的专利的。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起诉来解决。
  • 可以向知识产权部门举报或者向法院起诉
  • 通过起诉,涉嫌专利侵权的,应按照对方获利或者自身实际损失赔偿。
  • 收集证据,诉讼主张权利
  • 看专利权人是谁,就由谁来主张专利权。按你的说法专利在公司名下,自然应该由公司来主张权利。案情复杂,建议来电咨询或面谈支招
  • 你好,如果先前的公司作为专利权人,那么要“带走”专利,是需要专利权的转让手续的。如果没有转让,而只是将专利文本带走经行生产,还是侵犯先前公司即专利权人的专利的。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起诉来解决。
  • 你所说的构成专利侵权。可以同时或分别要求生产者、销售者停止生产、停止销售进行侵权赔偿。去年今年是中央“建立创新型社会”明确号召并积极大力推进的年份,国务院明确自2010年10月底开始,在全国开展长时间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并再次决定将专项行动结束时间由2011年3月底调整为2011年6月底,分别对各部委的打击分工进行分工细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也分别或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措施和解释。可见,全国范围的保护知识产权事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因此,对侵犯专利权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行政管理、司法诉讼两条途径均是目前均不失为可行的维权途径。 途径 1.向当地知识产权局举报,由知识产权局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责令其停止侵权,保全证据为侵权赔偿获得相关证据,销毁专用模具和设备,并且不得转移已经制造或者库存的侵权产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该产品投放市场等; 途径 2.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诉请: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严重构成犯罪的向公安机关举报追究刑事责任。 侵权赔偿 《专利法》明确规定获得赔偿的依据、赔偿范围: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可见赔偿范围首先是根据专利技术实施的情况,确定侵害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以专利权人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确定损失赔偿额,这种计算方法,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包括: (1)挤占销售市场后,导致专利产品滞销或者被降价销售的损失,由于侵权产品粗制滥造,又未经研制费用的投入,产品质量低劣,成本费用低,大多采取低于专利产品价格出售导致专利产品滞销或者降价销售。 (2)销售量下降造成利润减少的损失。因侵权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后,一方面挤占了专利产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因侵权产品多是粗制滥造的劣质产品,使该专利产品的信誉受到影响。 (3)为收集侵权产品的证据材料所开资的费用。 (4)为制止侵权行为,挽回名誉而刊登公告,发明声明所开支的费用。 (5)为侵权诉讼所支付的差旅费、律师代理费、证人费用等。 (6)侵权诉讼的受理费、鉴定费、勘察费及其其他费用。   (7)其他与侵权行为有因果联系的开支费用。   在专利权人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经济损失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以其他方式确定赔偿额。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襄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7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