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业主返价 购房者应如何减少损失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1-02 22:12
人浏览

  核心内容:二手房的良好成交,使得业主返价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的一个热点现象,业主反价,不仅给买家、中介带来了交易上的麻烦,违约也造成了赔偿、佣金追讨等各种的矛盾纠纷。专家提醒,部分业主甚至会找出各种损招,反价违了约还不用赔偿,买家们一定要提前做好防范。下面,法律快车房地产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的知识内容。

  推荐阅读:

  二手房纠纷如何处理

  二手房定金合同纠纷 如何维权

  2011二手房交易经典纠纷

  六大妙招教您减少损失

  应对招数

  签约前

  由于在签约之前,业主有随意反价的机会和权力,所以要对反价约束,只能尽快与业主签订合约,并下定金,增加业主的违约成本最有效。当然,在签约之前也可采用一些实际的措施,减少对业主反价情绪的助涨。

  1.不要随意给定金

  当买家看中了一套单位,中介往往会催买家下定金,如果买家早早下定,业主往往会认为房子受欢迎而立即反价。

  2.多个买家追价,就不必参与竞争了

  如果喜欢的房子中介说有两个以上的买家一起追价买房,就要慎重考虑要不要参与其中了,毕竟二手楼的选择很多,不时还会有笋盘出现,没必要死盯着一套单位。

  3.多找几家中介问价

  有的房子不一定是业主随意反价,有可能是中介叫高了价,买家可多去几家中介询问,因为同一套单位也会在多家中介公司放盘,经过比较后可以选定房价最低的一家进行交易。

  签约后

  签约之后,业主如果找到另外一个出价更高的买家,那违约的可能性也会很大,所以阻止违约的方法就是增加违约成本。另外,业主也会为反价违约寻找各种招数,逼迫买家最终答应或者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解约,买家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1.增加定金数额,约定高违约金。

  张茂荣律师称,根据《合同法》规定,定金最高不能超过房产交易价的20%,所以可以尽量提高定金到房价的20%,那么只有另外买家提价20%购买业主才能有利可图,这种可能性很小。如果定金不多,也可以约定较高的违约金数额,虽然《合同法》没有规定违约金的上限,不过最好不要超过房价的30%,太多的话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2.留下业主不想履约的书面证明,否则买家应继续履行合同。

  有些业主反价想违约,就会给买家打电话或口头声明说不想卖了,而买家也会疏忽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程序,例如交首期款等,一旦超过约定时限,业主就会反咬一口说买家违约。所以张茂荣律师建议,在业主说不卖时,要留下业主书面声明,明确不再履约。业主不愿意给,那买家还是如期履行自己义务,一旦业主到期不履行,买家则可以催告,催告下业主还是不履行,就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

  3.预防业主以各种“正当”理由、途径逼迫买家就范。

  张茂荣说,业主反价想违约,通常也会寻找一些损招,例如:A业主会跟买家说签了阴阳合同违法,并要求以实际成交价成交,增加的税费由买方承担;B业主以房子的租客有优先购买权,或是自己虚拟债权债务关系查封房屋,或是提出有共有权人并不同意;C业主有可能直接找到另一个出高价的买家迅速过户,一走了之。

  张茂荣建议,遇到上述第一种情况,尽量不要签阴阳合同,如果已经签订,就应补充约定“原登记价过户的应缴税费由买方承担,登记价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税费差额由卖方承担”。

  遇到第二种情况,则可以在合同中分别约定“卖方保证租客放弃优先购买权,如租客拒绝放弃导致本交易无法进行视为卖方违约”、“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因卖方债权人主张权利查封了该物业导致交易无法进行,视为卖方违约”、“卖方保证共有人同意本合同内容,如共有人提出异议导致本交易无法进行视为卖方违约”。至于第三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业主红本监管在中介,那么就算业主挂失补登记也要6个月的时间。

  记者见地:当局者迷专家清劝业主见好就收

  现在深圳二手市场成交火爆,多个买家争抢一套房源的现象又再重现,业主反价行为也日渐盛行。确实,经过2008年的洗礼,二手房价相对高峰时期也有两三成的回落,现在市场好了不趁机涨点价怎么对得起自己呢?特别是对于一些投资客而言,首期已经跌破,涨点价起码卖房也还能收点钱回来,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买家的追涨态势也让业主反价的信心更足,部分业主更出现了像开发商一样的惜售行为———干脆不卖了,放着等着价格自然上涨,就像自己的房子是股票中的绩优股一样,不怕它不会涨。

  听中介反映,这种反价虽然没有2007年那么猛,一反是几万十几万元,一般业主都是试探性地涨一点,看买家是否能接受。当然,也有一些业主反价幅度不大,但反价的频率很高,上午报价还是100万元,下午,甚至一两个小时后就会提价一两万元,让买家无所适从。难道现在业主反价就这么强势,难道他们就不担心房子卖出不出了?依托在市场成交旺盛阶段,这种强势确实有强有力的支撑,但问题是,这种旺市又能够持续多久?另外,卖房子也不是像卖大白菜那样价格便宜翻番也会有人来买,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购房者更多会看购房的成本以及未来的供款能力。这些都需要业主反价时重点考虑,毕竟反价后的价格并不是市场价,能卖出去的才是真正的市场价。[page]

  当局者迷,也许看看一二手市场的整体现状可能会有所启发:从一手房看,开发商普遍不看好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并制定了在上半年赶紧出货的策略,价格也走平价实惠路线。至于二手房,各家中介老总的看法也相当一致:目前这波刚性需求,估计到5、6月份就会消化完,而后续的消费力受到经济调整的影响很难跟上,所以下半年成交走势并不乐观,这从各大中介并没有乘势扩大规模就可见一斑。无论是开发商还是中介,都在2007年高峰期上了沉痛的一课,两年快过去了,他们已经吸取了教训,对待旺市也更为冷静和理性。作为二手业主,难道之前的阵痛经历已经抛诸脑后了?业主需要理性看到市场的现状与走势,并做到理性反价。

  业主一天一个价,买家不用太执着

  深圳目前二手市场成交旺盛,3月份就达到了1.1万套的高峰,远远超过2007年3月的7183套,这就让许多业主看到了涨价的希望和信心。据美联物业罗湖区总监袁新有介绍,虽然市场成交较旺,但业主反价并没有像2007年时一个星期就涨10%那么“离谱”,价格是从2009年1月开始才缓缓上涨,到了3月份增长较快,累计平均涨幅10%-15%.

  不过这样的反价已让中介很痛苦,毕竟找到一个有诚意的买家并不容易。一旦遇到业主反价,买家不能接受时谈判就很快陷入僵局,中介人员也就被迫要找多几个买家以作后备。而对于买家来说,业主的连番反价很难接受,甚至有点愤怒。刘小姐前两天想买一个京基东方华都的一房,业主当时报价是51万元,但第二天就涨到了52万元,刘小姐也同意了,但第三天业主又改口为53万元,这样一天一个价实在让她感到难受。

  为了防止业主提价尽快成交,中介抛出了垫付定金、减少佣金的措施,买家为求心头好也会无奈追价购买,但业主看到看房客众多,反价依然是毫不犹豫的举动。

  案例回顾:

  案例1

  怕反价中介垫定金,险些被迫成买家

  “快借我两万元吧!”2月中旬,中介经纪人朱先生紧张地向同事求助,接着他又打电话跟领导提出了相同的请求。同事、领导都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朱先生会这样急需钱周转,难道是借了高利贷还是赌钱赌输了要还钱?

  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朱先生在2月初替一买家垫了2万元定金买下房子,而买家忽然决定不买了,为了不违约,朱先生无奈之下只能凑钱自己买下。回忆起买下房子当初,他也责怪自己太不小心了。“当时我看到和平广场一套84平方米的三房,只要83万元,单价只要9000多元/平方米,这相对于市价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划算很多。而买家是一个在我手上成交很多房产的投资客,当时他在外地,电话联系后他觉得可以买下,只不过要我先把定金垫一下。”一方面已得到买家的口头肯定,另一方面朱先生也考虑到防止业主反价的可能,他赶紧下定金2万元把房子确定下来,并让业主单方签了合同,只要等待买家回来后再签字就可完成交易。

  但让他意外的是,签完合同过了两天,买家竟然打电话过来说不要了,这可让朱先生炸了锅。明明是口头上说好了,且又是这么多年的合作伙伴,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不过买家坚持,朱先生也无可奈何。他只能四处借钱筹首期款买下房子,才能保证当初的2万元定金不被没收。幸运的是,在买家回来后,经过朱先生的再三劝说,那位买家终于愿意买下房子,他才逃脱了成为“买家”的厄运。

  案例2

  业主反价,买家没经验倒成了违约方

  3月28日,是买家何小姐要过来交首期款的日子,她却没来。中介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之前一直有提醒她,她也说就会来交钱。更奇怪的是,第二天,之前说要反价不卖了的业主却来了,问买家是否没交首期,认定买家已违约就要没收定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话说3月初,何小姐通过中介买下了洪湖花园一套80多平方米、总价65万元的房子。当时给了定金2万元放在中介监管,而合同约定是要在3月28日交首期款。签完合同后,业主就给电话何小姐,说他要反价不卖了,何小姐就一直以为是业主违约了,要赔双倍定金。

  “到了22日我们催何小姐记得在28日前过来交首期款时,何小姐的态度并不配合,只是说第二天就会过来。结果到了第二天她还是没来,打电话过去催她又说第二天会过来。”中介人员秦小姐对此仍记忆犹新,她说何小姐听了业主口头说了不卖,而他们又在催促她交首期款,她就以为中介在欺骗她,所以不配合。结果到了28日,何小姐还是没有过来,第二天业主就过来表示要没收定金。随后中介就发函给何小姐表示她已违约时,她才紧张地来到地铺询问具体情况,但为时已晚。经过业主、中介以及何小姐三方协商,最终的2万元就平分为三块,其中两块补偿给业主以及中介佣金,自己仅拿回6000多元。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