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金融危机对承包工程的影响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1-29 08:17
人浏览

  在西方金融危机初露端倪的时候,中国正在举国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非不谋而合,也非见机行事,而是中国以尊重发展客观规律的态度,再一次高瞻远瞩与发展规律合拍。于是西方国家纷纷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中国,救世主——中国难当此重任;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不可避免遭受金融海啸的波及。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当口,中国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这次依旧不会独善其身。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和转移,商品贸易首当其冲遭遇寒流——订单减少,生意清淡;承包工程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滞后性,不会像商品贸易那样立竿见影。但是,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减少,对基本建设行业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目前,企业跟踪的项目信息有所减少,许多项目叫停;招投标项目减少;新签合同额减少;有些项目合同签约时规定以美元支付,现在业主要求以当地币支付;个别国家的项目出现支付滞后。随着冲击波的扩散,金融危机对承包工程更深层次的影响会逐步显现。

  不利影响

  1、工程承包投资规模可能会缩水

  在全球范围内,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影响不会很大,但增速趋缓是必然趋势。

  第一,由于国外政府自有资金流动不足,自有资金投资项目会缩水,尤其是石油国家,由于油价大幅下跌,这些国家的建设项目必然减少。2007年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重点看好中东国家和新兴产油国,预测这些国家和地区石油出口的巨额外汇收人必然会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2008年的早些时候,国际原油价格攀升,产油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幅增长;但是石油价格中的泡沫以及美元贬值泡沫很快使油价迅速回落,12月下旬国际油价跌至每桶36美元,跌幅达75%。石油价格暴跌,发展趋势不明朗,直接影响到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东国家和新兴产油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和兴致大打折扣。从事自有资金投资项目多的外经企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第二,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有可能会减少。国际社会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力量顾及发展中国家,世行、亚行、非行投资的招投标项目可能会减少。

  第三,国内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可能会采取更加审慎的贷款政策。本来国内银行贷款风险评估就比较谨慎,因此,信用贷款额度可能会缩小,贷款条件更趋严格;目前政策性银行给一些BOT项目的软贷款——资本金贷款已经停止,在建BOT项目项目融资的放款延迟半年到一年,现在相当于企业自己垫资作BOT项目。

  2、承包工程市场竞争可能会加剧

  由于投资减少,整个建筑行业的流动资金不足,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可能出现萎缩,此前涌人建筑行业的部分外资已经开始叫停正在建设的商业项目。项目减少,蛋糕变小,西方国家内需不旺,国际大型承包商可能会将力量转向第三世界国家,从而加剧这个市场的竞争。有些国家的工程承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加大。

  3、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这次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动荡在汇率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全球金融波动造成汇率变化无常、捉摸不定。境外承包工程以外汇结算,周期长,投标、签约的项目无论以美元、欧元还是当地币结算,都可能面临汇率风险。金融危机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企业投标成本增加、中标机会减少。有些BOOT项目,因为人民币升值,导致还款成本增加。汇率风险是跨国经营企业将长期面临必须应对的问题。

  通货膨胀和当地币贬值的风险:资料显示,50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左右,这些国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当地采购成本的增加。境外项目的结算币种有可能有一定比例的当地币,由于当地币的贬值,当地币比重越大,项目损失越大。[page]

  价格波动的风险: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和动荡,使各种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增加了投标报价和项目管理的难度。

  账款回收的风险:由于资金紧张,造成业主履约能力下降,工程款支付拖延的可能性增加;业主的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可能造成企业破产。当前阶段,企业应全面清理排查应收账款。

  4、在有些国家执行项目的安全成本增加

  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加剧,中国企业承包境外工程可能引起当地就业、资源分配等各种利益冲突危险提高,在国外执行项目安全成本的投入增加。

  5、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

  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经济明显下滑,政府违约风险加大;各国国内政策调整的变数加大。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不同的经济领域、向欧美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传导,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在各个领域和地区市场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利好因素

  1.金融危机中中国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出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许多国家将救市的期盼寄托在中国,虽然以中国一国之力救金融危机国家于水火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威胁论的力量将减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中国,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和新的国际环境将有利于中国承包商“走出去”。

  2.金融危机可能使竞争对手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承包商竞争力相对减弱,国际承包工程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我企业应该抓住利好时机乘势而上。以前中国承包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承揽项目,目前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机会,有些公司的市值已经很低。可探索合资、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颠覆传统的承包理念,从寻求互补、互利的出发点,以全新的模式进入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市场。

  3.资产和资源价格的贬值,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对外投资合作、推进资源类项目以及业务结构转换和提升业务层级形成较有力的条件。

  4.金融危机使油价下降,一些设备、材料价格有所下降,有利于成本控制。有些总价固定的EPC合同盈利前景看好。就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从主材到项目直接费都有减少。但这毕竟是短期因素,以现在的价格做参照投标报价,一定要充分估计价格上涨因素,通过合同条款规避风险。

  5.全球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在第三世界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可能会因此降低。

  对策与思考志存高远,居安思危。内具实力,处变不惊。

  在另一个侧面,危机也在考验我们抗风险的能力,警示我们的缺陷和不足。

  1.企业自身苦练内功提高风险意识,全程防控风险:投标、报价环节和商务活动要更讲究策略,多准备几手预案,充分考虑风险系数,避免国内垫付人民币的情况;在工程实施环节不能有纰漏,不能影响声誉、成本和利润,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支付要有更高的预警并为索赔工作做好准备。加强对境外项目信息的筛选,风险、危险大的项目在跟踪、签约、执行时既大胆又要心细,要特别慎重。原计划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更加谨慎,在财务风险、投资风险和回收环节对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充分估计风险。对金融衍生品的远期结汇等也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

  加强财务管理,减少汇兑环节:做好现金流的把握,在建项目加强结算和收款工作,谨慎拿新项目;工程款的回收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境外工程执行项目工程款的结算,想尽各种办法抓紧收款回笼资金,以降低风险;审慎选择结算币种,尽量减少结售汇(项目收入美元,就用美元采购;收入欧元,就用欧元采购),不要频繁换汇;可以考虑在银行做一部分短期理财产品和外汇调期、远期结售汇业务。当然这样做都是为了保值,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业务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步伐,推动承包工程与矿产资源合作开发、住宅地产合作开发,以及农业合作开发的相互促进。不要单纯依赖海外工程建设项目;不要单纯依赖政府框架下的经援项目,推广新的业务模式、探讨新的发展途径。有条件的企业重点探讨通过融资模式、PPP模式和其他创新模式开发项目,走出自己应对危机的道路。[page]

  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不能单枪匹马独自作战,更不能内耗精力自相残杀,要强化合作,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优势,降低投标成本,增加中标机会。稳定市场格局和经营秩序,保障业务健康发展。

  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政府两条腿走路,在刺激内需的同时,采取措施鼓励“走出去”。内需和“走出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目前情况下,“走出去”有更多机遇。政府部门要以多元化、多角度的观察和思维制定对策,并可以考虑加大一揽子项目力度,通过石油、煤炭等实物储备转化外汇风险;适当调整现行的贷款政策和审批程序,加大对政府框架下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考虑人民币升值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给汇率损失一定的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多跟踪境外BOT、BOOT项目,在融资方面给于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走出去”。

  3.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助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时候,行业组织要首当其冲,要更好地发挥凝聚作用。有些事情政府做,不一定比商会做得好。政府要更多地创造条件,更好地帮助商会搭建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的平台。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功能,一些重要的问题,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反映并跟踪结果。

  祸兮?福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这一点尤为珍贵。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已经意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在着手解决;有危险就有机遇。企业要抓住这次结构调整的机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