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使施工企业做强做大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2-04 16:18
人浏览

  编者按:吴协刚常务副会长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3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站在现实和战略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工程建设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剖析,既有理论高度与深度,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摘要刊登,供读者品之思之。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施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由18527亿元增加到40975亿元,年均增长22%,建筑业增加值由7005亿元增加到11653亿元,年均增长13.6%.2004至200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5-7%,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稳固。

  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施工企业有35家,是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三大行业之一,并有三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现阶段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加快推进施工企业做强做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施工企业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在有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多而不精。目前全国具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建筑施工企业56717家,其中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264家,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3032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2761家。从企业资质等级的数量分布上看,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工程总承包资质等级)等问题。相对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言,产能严重过剩;从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和产业工业化水平来看,集中率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属粗放式管理;9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低。总体来说,我国施工企业的整体水平同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大而不强。由于建设市场供大于求、市场环境不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不得不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设行业培养了约4000家年产值数十亿元的施工企业,有的已达到千亿元以上,这和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相比不可谓不大。但由于政策导向和市场因素,使这些企业大而不强。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产值都超过1000亿元,产值规模很大,产值利润率却很低,只有1%左右。过低的利润率使得企业没有资本积累,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积累严重不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人力资源严重流失,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垂而不死。施工企业的上述状况,如果在市场规范的发达国家里早已倒闭了。可在我国目前的政策、市场环境下,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一方面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但也给了部分企业生存的条件。虽然不强,但还能生存,极少出现自行倒闭、破产的施工企业。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在特定范围和程度上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公共经济。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由于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导致诸多经济实践活动都带有实验和探讨性质。

  政府职能缺位、越位、改革不到位。建立市场经济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动态调节机制。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的生产关系不分层次的控制在政府手里,政府和生产关系几乎是同义词。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如不能(实际上做不到)及时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那么生产力冲击的就不但是生产关系,而且是政府行政主体本身,处理不好,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page]

  行业组织建设滞后。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按经济规律健康、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我国的行业组织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行业组织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行业协会没有法律地位和明确的职能和定位,大部分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仍沿用计划经济的观念指导工作。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发挥行业协会的应有作用。

  缺乏市场监管主体和手段。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有些政府职能正逐步从市场中撤出。但由于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市场公共监管体系没有形成,使得政府职能撤出领域的市场监管主体缺位,对有法不依的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应有的惩戒手段,给建设市场造成了谁都管、谁也管不了的混乱局面。

  做强做大施工企业的几点意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调节机制。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真理性已不容质疑。因此,建立一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调节机制势在必行。这种机制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随机性。它必须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是动态的;二是能级稳定性。要根据生产力和市场的性质进行能级调节,大的生产关系在一个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建立市场、行业组织、政府三级调节机制。市场运行中的问题由市场调节,行业内部的问题由行业组织调节,关系到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经济结构等大的生产关系由政府调节。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7」36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协会、商会改革,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要坚持市场化方向,理顺政府与协会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行业协会职能,大力推进行业协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为行业提供服务、反应诉求、规范行为,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调整我国施工企业总体建设格局,建立工程总承包制度。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划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建设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为主要格局的工程建设队伍,并根据我国建设任务要求确定各类企业的数量和标准。企业资质标准的设立要体现市场特性,要把企业生产经营资源的配置权还给企业,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增加行业利润,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建设行业发展政策,要在保证企业有政策利润的基础上设定一定的市场利润空间,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增加企业的资本积累,使企业有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继续推进施工企业改革,并赋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中央一直倡导,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行业外,国有资产要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通过江、浙地区的成功实践,国有施工企业的改制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近年来施工企业改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思想不解放,观念落后,对企业是否改制缺乏正确认识;二是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理解不深,企业改制怕影响和谐稳定;三是某些政府和企业领导改革动力不足。目前全国施工企业的改制率不足三分之一,改制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绝大多数企业基本维持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且效益低下,国有资产隐形流失严重。施工企业占用的国家资源、国家投入和资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比较少的,建议政府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制定以民营股份制为主要所有制形式、以人为本、国有资产为改制成本、税收优惠、给企业奠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积极性为主要内容的改制政策,使施工企业尽快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建立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改革招投标体制。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不同的市场监管机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政府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对市场的监管是由政府完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建立适应以企业为市场主体、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市场监管机制。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越来越趋于宏观的市场经济政策条件下,建立以社会信用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公共监督机制,以弥补因政府退出市场而造成的市场管理缺位,已迫在眉睫。[page]

  建立以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和技术要求为主的招投标体系,围绕建设项目配置各类资源,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应以以下四项内容做为评标依据。一是要满足根据项目技术和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人力、物质资源配置方案;二是承包商以往的业绩和能力;三是承包商的社会信用情况;四是技术和商务标书情况。这样可以推进建设资源的市场化,使优良资源共享,项目资源配置优化,减轻承包商负担,提高项目利润,做强企业,杜绝因市场因素给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引导企业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竞争,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走科技兴企的道路。

  减轻施工企业负担,减少税费,加大清理企业办社会的种种因素。目前,施工企业承担的各种税、费、保证金明目繁多,收税、费、保证金的计算方法也五花八门。如,有的按合同额征收营业税,有的按合同额一定的比例预征所得税等。企业在同地域的每一个承建项目都要交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安全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异地施工保证金等,这使得本来利润微薄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对此政府应根据施工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收取标准和办法,以保证企业守法并正常经营。企业办社会是一个老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通过前几年的清理已有很大改善,但近来又有重蹈覆辙的倾向。如,要施工企业办农民工夜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摊派企业进行各种赞助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是应该的,但不能承担无限社会责任。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法规的形式界定下来,最大限度的减轻企业负担。对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要妥善安置处理,在目前整个施工行业微利经营的情况下,要适当减轻施工企业的税赋,给企业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推进工程建设企业人才市场化进程。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决定》的精神,建立建设企业人才资格社会评价制度,推进企业人才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建立建设市场人才竞争机制,使优秀人力资源行业共享,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批职业化、高层次建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从而提升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整体水平。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基本组织,加强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做强做大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和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将逐步得到解决。这需要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同舟共济,奋发图强,锲而不舍,一个崭新、明亮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