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财政下乡农民做主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2 01:24
人浏览

  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后,我市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2008年10月9日,《关于我市近期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郫县开始试点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试点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把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作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延伸和落脚点。

  2008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的“37号”文件,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它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目标、内容,界定了责任,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并且明文规定“让农民进行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创造了6个全国第一。

  “37号”文提出了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五大机制,即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设施统筹建设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2009年以来,我市各区(市)县陆续开展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村级公共服务“不缺钱”

  “鹿鸣荷畔”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青砖红瓦翠竹萦绕……祖祖辈辈生活在磁峰镇鹿坪村的村民们,几乎都不认识鹿坪村了。因为在地震灾难降临的那一瞬间,鹿坪村98%的房屋完全倒塌,剩下的2%也成危房,村民们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化为乌有。然而奇迹就在半年之后出现,鹿坪村当地1098户村民的灾后统规统建安置点,幸福苑、感恩阁、红太阳、水一方……一座座别具一格的院落拔地而起,随之而来,正是从前不敢想象的幸福生活。除了美丽的住房外,该村村级公共服务也在稳步推进。去年以来,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将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和农投公司担保融资进行资金放大等方式,加快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进程。

  为确保相关政府资金真正向农村倾斜,“37号文件”不仅要求各级政府将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最低经费标准,还制定了一条刚性政策确保资金对农倾斜: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郫县财政今年新增预算2500万元,用于村组道路建设,预算1200万元,完善村级活动中心建设。[page]

  从今年开始,我市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每个村(社区)不低于2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近郊区(县)按照市、县两级财政5∶5的比例,远郊县(市)按照市、县两级财政7∶3的比例分级负担,同时加强经费监管,确保项目资金不被挤占、挪用。许多区(县)的专项资金投入都远远超过规定额度,温江区更高达50万元。截至11月中旬,全市市、县两级专项资金7.1亿元已经全部到位,各村(社区)还可以根据民主决策结果,按专项资金标准放大7倍贷款用于急需的公共设施建设,只承担2%的年利息,确保了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缺钱”。

  完善民主管理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在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村委会有这样一枚特别的“五人监督章”,这枚五瓣“梅花章”分别由五位村民持有。他们都是“熟悉村情、有一定威望、公道正派、有议事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是在今年春天被大家一致推举出来的议事会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成员。村里开支的每张发票,哪怕是几元钱一袋的茶叶,都必须由他们一致同意并盖上这枚印章,才能入账报销。

  马岩村村民李宇全:“我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他们信任我,所以每次盖章我都要想想,这笔钱该不该花,能不能省。这个章代表着大家的权利,我们现在真的是自己当家作主了。”对于村民的感慨,马岩村村支书杨帮华也表示,现在村委会财务非常透明,管理上也更科学合理。以前农民对村里的财务问题投诉、上访最多,现在由这个章生效的支出超过6万元,没有一起争议。

  崇州市江源镇江源村探索实践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事会“三会合治”的有效办法,做到事务“有人定”、“有人做”、 “有人评”。金堂县淮口镇望江村通过推行“四议三公开二监督一满意”工作法,充分调动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的积极性。大邑县在村民表决中使用“双票票决”制,规避了简单多数票决制的弊端……这些民主形式的积极尝试,打破了原来村两委“包揽一切”的局面,从“代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实现了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我市的村级公共服务,“民主”可谓最大特色。 无论是老百姓自己要求做的事,还是大家商议要做的事,都能通过议事会进行议定决策,有效地解决过去代民做主、替民做主,办好事得不到理解的尴尬局面,最终实现真正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page]

  积极推进改革

  农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在我市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其实,早在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它便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线。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方面的探索试验,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无疑为全市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我市把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三个集中”,并从四方面入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均等化:调整优化乡镇行政区划,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文化、教育、卫生、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等综合配套改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现状,“37号文”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7个大类59个具体项目,涵盖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分类供给机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分为公益性、自治性和市场性三类,分别由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进行实施,政府统一引导,对分类供给内容、供给主体、供给方式等都做了细化明确。

  可以肯定的是,成都市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必将彻底改变成都600多万农村人口的生活面貌,使广大农民能够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通过一年实践,我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向“四个有”的目标任务正在逐步迈进: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

  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务实推进的目标。不难预见的是,一个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在闪耀呈现。[page]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