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就业创业遭遇都市压力 中小城市能否人才“抄底”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3 06:02
人浏览

  就业创业,是去中小城市还是留守大城市,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是人生的选择;而对于中小城市,也是一道新的课题

  家乡在河南信阳的上海大学研究生王道军即将毕业,他面临着留在大城市上海还是去中小城市发展的选择。尽管在家乡有不错的工作机会,几番考虑,他最终还是选择在上海就业,“实在混不下去,再回老家。”他说,“我身边很多来自外地的同学也是这样想。”

  27日,在福建省晋江市,共青团福建省晋江市委等单位发起的“大学生中小城市就业创业论坛”上,大城市的名校毕业生与专家学者、当地官员、青年企业家展开对话。

  压力巨大,仍不愿离开大城市

  参加论坛的大学生,多来自北大、清华、人大、中山大学等位于大城市的著名高校。他们中不少人即将面临就业问题,“蜗居”、“蚁族”是他们熟悉的话题。

  来自清华大学的揭晓蒙谈到了对于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担忧:“衣食住行支出大,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过快,个人生活精神状态难免失衡;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也同样令人难以忍受;人才聚集,就业和工作竞争激烈。”

  尽管如此,发言的大多数同学仍把留在大城市工作作为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

  “‘80后’是爱面子的一代,是追求成就感的一代。”北京大学学生王琰说,很多大学生将留在大城市作为奋斗多年的梦想,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多的是家人的期许和愿望。大城市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奋斗信仰,即使遭遇失败,也能让他们挫败后继续努力。

  从潮州考上中山大学的女生陈文哲也打算留在广州,“我们很看重精神生活,在广州有音乐厅、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所,可以找到趣味相投的人,在中小城市恐怕很难满足。”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谢丽莎也深有同感,大城市为年轻人提供了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而在中小城市发展,往往要受浓厚的乡缘因素制约。同时,大城市再教育成本低、机会多的优势也是中小城市不具备的。

  吸引人才,中小城市缺什么

  从办公室坐车10分钟即到达机场;出门走200米,可以去影城看IMAX版《阿凡达》;周末乘动车半小时即可到厦门,登上美丽的鼓浪屿;攒够首付,还可以买每平方米4000多元的海景房……

  “这样的生活,在晋江,月薪两三千就可以展望。在北京,月薪四五千也不敢想象。”讨论前,同学们在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转了转,走访了几个大型企业,并和一些在当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交谈,感受着中小城市与日俱增的魅力。

  面对来自晋江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高校学子抛出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抛给所有中小城市的:吸引人才,有什么,缺什么?

  晋江市委副书记陈健倩说,和大城市相比,精神文化生活确实是中小城市的短板。但目前晋江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正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完善。11年前从人大毕业来到晋江就业、现任晋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柯国林说,“城市的进步和青年的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小城市是否就一定“关系网”复杂,外地大学生难以施展才华?“有制度的保障,就不怕‘人情网’。关键是制度要公开,要面向社会。”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连赞表示,不管是考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还是公务员,晋江都有一套详细的程序。

  “做‘蚁妈’,是为让孩子的未来更好。”来自天津大学的简婕说,大学毕业生是否去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不只考虑个人短期内的发展,还会长足地考虑家庭。

  引导举措,还需更全面完善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不赞成“大城市奋斗不成再回中小城市”的职业规划。他认为,在大城市工作,具有挑战性,但个人发展机会少;到中小城市工作,生活条件也许会差些,职业声望可能也不够高,但个人发展空间大,成长速度快。他建议,哪里成长空间大,就到哪里发展。

  面对大学生特别是高端人才,中小城市早已伸出了橄榄枝。以晋江为例,自1999年起,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经培养了51位博士后。在这里工作的博士,除了单位正常支付的工资外,每个月政府还会补贴4000元,另外还赠送一套不小于120平方米的房子。平时也有探讨交流学术问题的沙龙。

  “其实,我们都很理性。”上海交大学生周宙认为,所以,中小城市要吸引人才,应该有更全面完善的优惠政策。

  “现在的‘80后’,不会做无私奉献的傻子,也不会做追名逐利的疯子。”《蚁族》一书的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建议,经济已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要想吸引大学生和高端人才,不但要在硬件上完善配套设施,更要从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养老上,给大学生以“安全感”,让他们稳定扎根。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