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昌平源头第一时间化解劳动争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5 03:43
人浏览

  “只要有劳动争议的地方,就一定有我们调解员的身影。”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主任陈文唐告诉记者,自2009年12月挂牌成立以来,调解中心本着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的原则,第一时间介入纠纷,促成多起劳动争议达成和解。今年,这家调解中心更是成功调解了195件劳动争议。

  调解故事1

  以理服人 助职工合法维权

  “当时职工们情绪都很不稳定,如不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谈及今年3月接手的一起劳动争议,调解员娄小东印象深刻。

  当时,一家合资企业的130余名职工联名上书要求涨薪,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及时介入,化解了这起纠纷。

  职工联名要求涨薪

  今年3月,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接到一家企业工会打来的求助电话称,该公司 130余名职工要求涨薪,提出公司三天内予以答复,否则就将采取过激行为。

  娄小东告诉记者,“得知该起劳资纠纷后,我们第一时间就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了指导。”

  第二天上午,企业工会按照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指导意见,对职工进行了宣传教育,成功劝说60%的职工放弃了采取过激行为的想法。

  一席话打动职工心

  “工资集体协商,不能无理无据。”在调解中,娄小东把工资协商制度和集体合同的相关政策反复讲给职工听。

  虽然经过做长时间思想工作,部分职工已经返回工作岗位,但仍有50余名职工要求与企业管理层直接对话。

  面对这些职工,娄小东表示,工会组织将督促公司落实厂务公开制度,指导公司工会、职工代表如何与资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按照合法程序解决职工诉求。

  娄小东的发言赢得了职工们的热烈掌声,他们的情绪也得到暂时缓和。对话结束后,娄小东和同事们还就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等法律政策向职工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不管面对企业管理者,还是面对职工,调解员们专业的法律素质和公正公平的职业作风,赢得了劳资双方的一致认可。

  事发第四天,职工们就全部返回工作岗位。

  职工企业握手言和

  从介入纠纷,到职工返回岗位,调解员们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这期间,他们不但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还为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供了指导。

  最终,没有一名职工因为事件被解聘,职工们也懂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看到职工们乐呵呵地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我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娄小东说。

  而这场因制度漏洞引发的纠纷,也让企业管理者提高了法律意识,深刻地认识到了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性。他们对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一再表示感谢,企业老总还亲手送上了锦旗。

  调解故事2

  以情动人 帮农民工讨工钱

  “前来进行调解的劳动者大多是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缺乏法律意识,面对用人单位的‘不履行’行为,常常是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要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同时积极地为他们维权。”采访中,陈文唐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案例。

  一家公司招收了一批当地农民进厂工作。公司进入经营淡季后,停发了农民的工资。没有了收入,这些农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们来到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求助。

  调解员在了解情况之后立即赶往该公司进行调解。最初,企业老总只是一味地诉苦,极力渲染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等方面的困难。

  对此,调解员不停做老总的工作,并说:“这些农民离开了土地,告别了农耕生活,一时还无法适应。他们的自身素质可以逐步提高。”

  老总最终被调解员说服,不仅主动与职工协商了淡旺季工资支付情况,还提出要建立工会组织。

  记者手记

  调解员要有“热心肠”

  就在记者到昌平区劳动争议中心采访的当天,那里的调解员刚刚送走了一名拿到补偿款的职工。“看到职工心满意足地离开,调解中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也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调解员娄小东说道。

  调解员每天都要面对因劳动纠纷而情绪低落的当事人。“当事人心情低落是人之常情,为了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我们就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娄小东告诉记者,一名优秀的调解员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另一方面又要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看待问题。

  “要做好这些细致的工作,调解员必须具备一副‘热心肠’。”娄小东说。

  调解过程讲方法、讲技巧,这对于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调解员来说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时时刻刻保持公正。在采访结束时,娄小东说了这样一句话:“调解不是目的,目的是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阅读延伸:劳动纠纷/劳动争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