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社会保障:给百姓一种寄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10 13:33
人浏览

  社保改革系列谈(10)

  改革需要操作艺术,其精髓在于: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用简便的方式予以妥善处理,而不是相反。

  按照这一理念,我体会,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上,急需做好三件事:一是设计一种社会保障新制度,新制度必须放眼未来、面向全社会,但不能为兑现旧制度的承诺而设计;二是关闭社会保障旧制度大门,门里边的人可以走出来(参加新制度),但门外边的人绝不能再走进去;三是制订从旧制度转向新制度的过渡方式,主要为过去已被社会保障覆盖的人群而设计。

  关于如何设计社会保障新制度,我觉得应强调三点:

  第一,未来的社会保障,其目标应定位于老年社会保障,即从制度上防范老年贫困。社会保障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人人在工作时为其“施肥浇水”,年老时就能“避风乘凉”。国民一旦充分认识到,未来的老年生活是有保障的,而且不再担心老年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和因病致贫,谁还会再去拼命“攒钱防老”?

  第二,必须面向全社会,绝不能只盯着国有单位的职工,至少要把目前尚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都纳入视野。不同于现在的社会保险,未来的社会保障应是开放式的,大门是敞开的,目前除了暂不吸引纯粹的务农人员外,所有在单位就业的人员,包括在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的人员、进城农民工,以及非组织化就业的人员如自雇人员、自由职业者,都允许参加社会保障。

  第三,社会保障不采取社会保险的方式,不设立个人账户。社会保障新制度不能再像现在的社会保险那样,项目设置“贪大求全”、享受待遇不分老少(竟有29岁领到养老金的),特别是不再设个人帐户,政府因此再也不用替民众“当家理财”、看管账户,同时也摘掉了“不相信民众能管好自己钱袋”的帽子。

  基于此,我设计出一种“低门槛、开放式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制度,要点包括:

  一是项目少而精,只包括养老和医疗两大项目,其中养老项目包含遗属和伤残保障。在项目设置上,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齐全,只能挑选人们最需要的、且难以自保的。设置遗属和伤残两项,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障的吸引力,并能真正防范部分家庭因主要劳力伤残或亡故而落入贫困。

  二是项目捆绑式,养老和医疗两大保障项目整合在一起,不允许参保者采取分拆的方式参保。未来的社会保障是一项综合性制度,尽管其中设置了分项目,但不允许被拆开实施。

  三是只规定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年龄(年满65岁),不规定退休年龄。未来的社会保障不应再像现在的社会保险那样,对退休年龄作出硬性规定,而只需要明确享受社会保障的年龄。根据全球趋势,这个年龄限定于男女一律65岁较为适宜。人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可选择在65岁以前不再工作,但按月领取社会保障养老金,应在年满65岁以后,即使特殊条件允许提前领取,也不得低于62岁,而且要适当减发养老金。

  四是参保成本低。未来社会保障的费率应根据精算确定,最好能控制在工资收入的15%以内,参保单位和个人各负担一半,非组织化就业人员完全由个人负担。同社会保险费相比,参加社会保障新制度,个人只用负担工资收入的7.5%,比现在节省3.5个百分点;企业或雇主最多不超过7.5%,比参加社会保险减少22.5个百分点。如果按1998年有关成本数据推算,企业总成本将因此减少2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能增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五是参保方式要灵活,只规定缴费年限,或把缴费年限折算成点数,允许间断性缴费。65岁以前如果遇到读书或失业等原因,可以不缴费,但要规定总缴费年限,比如20年甚至更高。

  六是不设个人账户,实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未来的社会保障应是全国性制度,辅之于全国互联互通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以准确记载参保人社会保障权益记录。不论在哪里缴纳社会保障税,年老时或因伤残而不能工作,都能被社会保障所覆盖。即使农民工回农村原籍,也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我建议以目前尚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为对象,试行上述社会保障新制度,具体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工、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自雇人员、自由职业者等。但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曾被社会保障旧制度覆盖的人员,要设计特殊的制度转轨方式。

  2002年,我曾以目前尚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含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为对象,社会保障费率按15%、人数按2.6亿人估算,社会保障新计划的筹资规模约为2100多亿元。如果再把进城农民工的增量和城镇新就业的人员算进来,每年筹资的增量将为110亿元左右。以上两项合计2200多亿元。这个群体中已经离退休的人员约有870多万人,每年需支付离退休费约760亿元;这些人员的医药费按人均每月400元估算,全年约需420亿元。收支相抵尚有1000多亿元的结余。即使只考虑存量,这笔钱积累20年就是2万亿元。应对30年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会有足够的资金实力。

  2003年,世界银行在同我国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进行的合作研究中,对我的社会保障新制度做了为期75年(2001~2075年)的精算,结论是:养老金一项所需费率只需要工资收入的12%。尽管所需费率很低,但在精算期内是不存在资金缺口的,相反,当新制度成熟后,每年资金还有结余,结余额约占当年GDP的1%~1.5%,即使在目前预测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2030年以后的20年内),资金结余额虽减少,但也占当年GDP的1%。

  我对搞好社会保障充满信心。但前提是改弦更张,不能再继续走社会保险的路子了。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