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2013年前13例食品安全事件盘点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22 16:24
人浏览

  核心提示:近几年,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似乎一直问题未断,食品安全也成为了年度热词:从央视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到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从地沟油黑幕到问题血燕的惊天骗局,从进口奶粉频现虫子到美汁源投毒案.....,2012开年,费列罗巧克力、雪碧纷纷现虫,注胶虾、水泥核桃粉墨登场,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触碰人们的心理底线。一个个事件、一次次惊心让消费者谈食色变,食品安全给消费者心底留下了挥之不去伤疤。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在其官网获发布201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各类食品投诉39082件,2010年为34789件,增幅比例达12.3%,居各类商品和服务投诉量的前五位(前五位投诉依次是:服装鞋帽、移动电话、电信、食品和销售)。在保健食品方面,共受理投诉6138件,同比下降22.7%。

  统计分析显示,在全国消协受理的39,082件食品投诉中,2/3的投诉与质量安全有关,其中质量问题投诉最高,达24860件;安全问题投诉1362件;价格投诉2307件;计量投诉2549件;广告投诉393件;假冒投诉940件;虚假品质表示投诉395件;营销合同投诉984件;人格尊严投诉46件;其他5246件。

  关键词:双汇瘦肉精

  2011年3月15日,央视3.15食品安全在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重弹,曝光了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

  事件曝光后,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涉嫌使用“瘦肉精”生猪及猪肉制品全部封存。农业部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立即成立督察小组,认真组织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执行“瘦肉精”监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管工作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目前已经控制涉案人员14人,其中养猪场户负责人7人、生猪经纪人6人、济源双汇采购员1人。对于相关责任人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依纪进行了相关处理。

  双汇集团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报道属实,向公众致歉。并已责令相关公司停产自查。双汇集团表示:“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同时表示,双汇集团研究部署调查处理工作,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并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

  据了解,北京、南京、济南、上海、深圳、宁波、广州等地的部分超市和大卖场已经将“双汇”肉品下架,也有超市推出了将“双汇”产品降价销售的促销手段。

  编后,食品安全不仅折射出的是企业问题,还有行业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是摁住葫芦瓢起来。企业诚信自律,国家健全法制法规,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广大消费者加强举报,监督部门综合治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台湾塑化剂风波

  2011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含有塑化剂(DEHP),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追查发现,DEHP来自昱伸香料公司所供应的起云剂内。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卫生部联合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食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在28个省(市、区)的内地生产企业、批发市场等地,对食品添加剂、饮料、调味料等15类产品6100个样品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查结果显示,在广州市美益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番石榴香精,广东省江门市高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粉、液态酥油和蛋牛奶香油,江门市展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面包酵素改良剂,杭州溢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桂花香精、绿茶香精、杏仁香精中检出塑化剂类物质,其余样品未检出。另外,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

  塑化剂的阴影不仅仅存在于食品、保健品之中,在药品中亦可能普遍存在。2010版国家药典显示,塑化剂又称“邻苯二甲酸二酯”,其属于合法使用的药用辅料范畴,主要使用方向为增塑剂和包衣材料。

  塑化剂属环境荷尔蒙,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吃进塑化剂会对人体产生生殖毒性,使女性患乳腺癌甚至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编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层出不穷,其中能用于食品加工的化学物质有增无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品的质感、口感。但是完全了解这些化学物质潜在的危害却还需要时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更期待的是,在产生危害之前,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就对新化学物质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多去追问可能的危害,减少盲目性,并将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落实到事前监管举措之中,并在法律层面对非法添加形成足够威慑。

[page]

  关键词:上海盛禄食品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有媒体爆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馒头都是回收馒头中加香精和色素再加工而成。

  4月13日,上海市质监局吊销了生产“染色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将其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刑拘。经审查,该公司今年以来已制售染色馒头83716袋,共计334864只,价值20余万元。

  4月14日上海市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王龙兴就“染色馒头”问题表示歉意,称“百姓每天都买的最常见、最基本的食品出了问题,真的对不起上海人民”。同时表示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坚决不护短,希望各方监督。

  上海工商部门在对相关的10家超市所有门店“问题馒头”下架的基础上,对全市所有超市门店开展地毯式清查;组织开展退赔;对所有超市、卖场、集贸市场的熟食、卤味产品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更换生产日期标签等违法行为。

  编后:细看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其中的监管疏漏和道德黑洞让人心惊肉跳。黑心生产者的行为已突破了人伦底线,而很多监管者觉得程序走到了便算完成任务,他们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的真正职责是:做公众生命健康的卫士。在食品安全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依法出以重典已是箭在弦。如果只是喊几声口号、搞几次突击,就重新陷入麻痹大意的常态,餐桌问题恐将难除大患。

  关键词:沈阳毒豆芽

  2011年4月,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这些豆芽中被检测出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等有害物质。

  12月2日,沈阳市和平区法院一审宣判,5名被告分别被判刑。被告人蹇明志、杨桂荣、张显君、闵国成、蹇明会结伙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均已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其中蹇明志、杨桂荣、张显君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闵国成、蹇明会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系从犯,可予从轻处罚。为此,判决蹇明志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30万元;判处杨桂荣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0万元;判处张显君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0万元;判处闵国成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判处蹇明会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沈阳市农委法规处杨宏介绍,生产豆芽过程中是不允许使用任何添加剂的。而该黑加工点使用了至少4种添加剂,其中尿素严重超标,恩诺沙星是一种兽用药,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种激素。加入尿素和6-苄氨基腺嘌呤可使豆芽长得又粗又长,而且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黄豆的发芽率。但是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编后:据了解,这些被告都文化不高,他们被抓进班房还不知道自己加工的豆芽到底有什么问题,仍然一口一句,“所有的豆芽都要加这些添加剂”,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添加剂都是什么成分。而在这些被告的幕后,是否还有利欲熏心、天良丧尽的黑手?还有那些只负责盖章收费的监督管理者们,是否也该受到惩罚和良心的拷问?

  关键词:地沟油

  2011年6月底,“新华视点”初步揭开了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的黑幕。调查发现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其加工工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庞大,并以小包装的形式进入超市。

  公安部12月12日通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地沟油”犯罪破案3个多月战果。各地侦破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打掉涉及全国28个省份,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销售等多环节于一体的制售“地沟油”犯罪网络60个。同时,公安部公布了10起制售“地沟油”犯罪典型案例。

  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说,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医学研究成果显示,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如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编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地沟油”行为;要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各地县市人民政府和食品企业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

[page]

  关键词:依云矿泉水

  2010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7月份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共有422种产品上黑榜,依云矿泉水赫然在列,有超过9.6吨的产品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

  在上海多家便利店看到,尽管遭遇“质量门”(亚硝酸盐超标),但依云天然矿泉水仍然在售,并未下架。同时,依云矿泉水的售价依然属于“奢侈品”范畴,价格比普通矿泉水乃至饮料高出数倍不等。

  资料显示,依云矿泉水是一个水源来自数个靠近法国埃维昂莱班的矿泉水品牌,对于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对依云矿泉水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高价奢侈品”上,但高价并不等于高质,依云频频爆发质量问题,6年5次上黑榜。

  早在2006年,依云矿泉水就曾陷入舆论焦点。当年9月9日,入境的5.2272吨依云矿泉水被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出细菌总数超标。当年还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依云品牌矿泉水有4批次21万多升不合格,占检出问题产品总量的80.8%。

  2007年2月,达能当时曾对媒体证实,“有5个集装箱、共118吨依云天然矿泉水于2007年2月因微生物菌落总数含量超过中国政府的相关标准,无法通过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检测。”

  2011年1月,依云矿泉水又与“亚硝酸盐超标”搭边,有80.44吨从法国进口的依云天然矿泉水被检出该问题。而7月末,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有422种产品上黑榜,法国依云矿泉水再次因亚硝酸盐超标“榜上有名”。正是这样一个以高品质而享誉全球的国际品牌,竟然在细菌总数这样的基础性指标上都不过关。

  编后:有关专家表示,虽然从价格上看,依云比国产品牌高出八九倍,但并不表明质量上也一定高。就灌装饮用水来说,国产品牌从生产工艺到各项指标,都不比洋品牌差。此外,国产品牌还具有价格上的优势。有业内人士表示,洋品牌之所以敢屡屡将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销到中国,不尊重中国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消费者宠坏的。在对洋品牌质疑的同时,我们的消费者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

  关键词:老堂客火锅油回收

  2011年7月26日晚,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报道,在成都经营的连锁火锅店“老堂客”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制售火锅油。7月27日、28日,成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召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老堂客”火锅店进行突击检查。

  经查,“老堂客”火锅店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在后厨过滤,将过滤后的油和水进行熬制、冷却后,再以1:1的比例加入到该公司原料厂生产的火锅油中,然后用专用塑料袋进行分装、塑封,最后销售给顾客食用。

  成都“老堂客”因在餐饮服务环节中制售火锅油,违反《食品安全法》被罚没155万元,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老堂客火锅将退出成都。

  编后:任何一个产业,若形成了垄断,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存在,就很容易在安逸的环境中腐化。业内人士认为,单纯的靠现有的一些行政监管或火锅店自律来改变这种状况不大可靠——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会诞生腐败,但若说要提出一种新的饮食方式来完全取代之也不大现实。

  关键词:山西老陈醋

  2011年8月8日,有媒体称,全国每年消费330万吨左右的食醋,其中90%左右为勾兑醋。

  据介绍,正规液态醋制造时先要对大米等原材料高温酒化然后醋化,这有一个发酵周期,酿醋的周期标准是在28天左右,如果是山西陈醋的话,还要有沉淀的过程,需要放两三个月甚至一年。用冰醋酸或者醋精勾兑完全不需要发酵,只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生产。

  暨南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系副主任傅亮说,冰醋酸其实就是99%浓度的醋酸,而醋精就是由冰醋酸稀释而成。他表示,用食品级冰醋酸勾兑制成的食醋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问题不大,但一定要标明是“配制食醋”,如果配制食醋当成酿造食醋来卖,就属于欺诈行为,用非食品级原料来勾兑就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page]

  关键词:问题血燕

  浙江工商部门2011年8月16日抽样检测了3万盏血燕,结果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350倍,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

  该事件首次引发了众国人对燕窝的深度质疑。8月20日CCTV的《新闻调查》揭示,血燕本就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东西,却在内地风行了几十年,实属“惊天骗局”。还有媒体说,科学家发现燕窝的主要化学成分蛋白质其实不及豆腐皮和猪皮。另外,吃燕窝美容、养颜、保胎一说根本不靠谱,仅是心理安慰而已。

  药监部门称,燕窝并不属于国家药典的药品目录,也不在卫生部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或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中,目前国内尚无燕窝的相关标准,检测机构只能对燕窝的成分进行分析,并不能证明燕窝的真假及其是否有功效。燕窝是滋补佳品的传统观念,再加上燕窝市场的零监管,为血燕大规模造假留下了巨大空间。

  编后:据悉,业内人士称所谓“印尼血燕”,通常是采购便宜的白燕窝后,用鸟粪等熏制、发酵、染色加工后出售。在没有相关标准的情况下,一些黑心商家肆无忌惮地造假。中国市场上血燕的年消耗量目前达到了两三百吨。而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从马来西亚进口的燕窝是0.379吨,2009年是6.218吨,2010年是8.689吨,2011年1至6月是5.068吨。

  关键词:雅培、惠氏、多美滋、美素进口奶粉有虫

  2011年10月,青岛一消费者在美素奶粉中发现活虫,经销商却要求消费者证明活虫国籍才能赔偿。11月,西安一消费者称在雅培奶粉中发现甲虫,雅培回应未开封奶粉出现固体异物块或小虫的几率为零。

  洋品牌婴儿奶粉里出现虫子现象并不仅仅一家。今年以来,多家洋奶粉都身陷“虫子门”。据悉,在青岛、北京、重庆、杭州均发生有奶粉现虫事件。12月,湖南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其所购买的多美滋幼儿配方奶粉里,也发现有疑似黑蚂蚁的虫子。惠氏、多美滋、美素等品牌也曾被曝出奶粉里有虫子。在2010奶粉品牌丑事排行榜中,外资品牌雅培和多美滋在曝光量上占据前两位。

  接到消费者关于奶粉发现“虫子”投诉后,雅培、多美滋、美素等企业均否认“产品质量有问题”。雅培中国公司方面表示,按照生产工艺,奶粉中不应该含有虫等异物。负责美素中国区的富仕兰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苏翠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宣称,“我们产品里不可能会有任何异物”。

  编后:业内人士认为,为避免“问题奶粉”事件的一再发生,改变消费者维权难的现状,至少要三管齐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比如,加强对原产地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估,加大检查力度,实施严格的“问题产品”召回制度;需要尽快建立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制定科学的检测程序和标准,让检测成为利剑而非障碍,使问题产品无处遁形;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对不良企业的惩罚力度,让企业承担更严格的责任,给予消费者更多的权利救济。

  关键词: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细菌门"

  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均陷“细菌门”。

  据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有“嗜肉菌”的别称,。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速冻食品中的存在量,卫生部于2011年11月24日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允许金葡菌限量存在。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食品局前副局长大卫·艾奇逊博士表示,金葡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在各种未烹饪的肉类、蛋类、奶类中都可能存在,在人的鼻腔中也会有,细菌本身不值得担忧。

  艾奇逊博士说,在美国,金葡菌并不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关注对象。美国卫生部门设定的标准比中国新国标设定的要低很多,真正在美国会造成食品安全恐慌的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多位专家明确表示,速冻食品的生产和储存环境并不具备金葡菌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因为冷冻行业整个生产过程均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在产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3.9摄氏度时瞬间即可杀灭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致病菌,可保证食品安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繁殖的温度条件在6摄氏度至48摄氏度之间,因而低温保存或高温加热食物都是安全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任危机,是由一些企业的不自律和消费者认知的真空造成的。

  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国标制定新标准是一个进步,但却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实际上反映的是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现状的忧虑,尤其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对企业界、对各方面的不信任在加剧。这种信任危机和当前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也与某些企业的前期不自律有关。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由企业的自律开始。

[page]

  关键词:雪碧 “虫子门”

  2012年2月,雪碧被曝瓶中有虫。喝到有虫雪碧的樊先生,在2月5日当晚,按照饮料瓶上的电话与厂家联系。6日中午,厂家工作人员伍先生找到樊先生,表示瓶盖已经打开,无法确定事发的具体原因,根据公司相关规定,愿意赠送樊先生3支相同雪碧产品。对于雪碧中存在虫子的事情,厂家工作人员并没有否认,称如果樊先生不能接受公司处理意见,则只能请樊先生将产品拿到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在确定原因后再分析各方责任。

  早在2008年6月,北京消费者高先生在其购买的雪碧瓶中发现一只长约4厘米的天目虫。为此,高先生将可口可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双倍返还货款5元,并赔偿精神抚慰金100万元。

  2010年11月8日,沈阳消费者在雪碧中喝出烟头,透过玻璃瓶体,一个近3厘米长的烟头漂在瓶内,烟头被一团透明物包裹,没有被泡散。饮料中悬浮着不少半透明物体,看上去有些浑浊。而之后,沈阳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外事部主任在查看实物后他表示,漂有烟头的雪碧确实是自己公司产品,并判断没有开封过。

  2011年12月18日,安徽消费者李先生在合家福超市财大店购买了一瓶500毫升塑料瓶装雪碧。在出了商店以后,因为口渴随即将饮料打开喝了一口,却发现饮料的气不足,仔细一看发现整瓶饮料里有很多絮状悬浮物。

  雪碧“虫子门”事件被曝光后,可口可乐公司于2月8日在其中国官网发布声明。声明称:可口可乐全球装瓶系统拥有非常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所生产产品均符合国家食品饮料质量安全标准,请广大消费者放心饮用。

  编后:从上面列举的新闻以及可口可乐近年不断曝出的质量问题已经证明,作为号称严格遵守中国法规的全球知名饮料企业,面对可口可乐中国消费者中的受害者,人们却看不到可口可乐对中国庞大消费人群应有的尊重与歉意,更不用说企业自身的反思了,其傲慢余不善,令人惊讶。消费者不禁要闻: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饮料巨头企业,可口可乐的商业道德底线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费列罗巧克力生虫

  2011年12月28日,上海人民广播《990听众热线》报道了上海一名消费者在食用费列罗巧克力时发现巧克力中钻出活蛆虫事件。消费者称他购买的费列罗巧克力保质期为2011年12月21日,11月中旬当他打开包装吃下了几颗之后,惊讶地发现巧克力中竟然有活虫爬出。经检查,剩余的每一颗巧克力中竟然都有类似情况。但据称,费列罗公司却提出“对消费者吃剩下的巧克力进行赔偿,而吃掉的巧克力不予赔偿。”无独有偶,成都也有一名消费者在保质期内吃到了“蛆虫”费列罗巧克力。

  记者随即连线了费列罗中国公司,其上海总部工作人员陈小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消费者关切的生虫原因,该工作人员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储存不当。“我们的售后人员积极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发现被虫子污染的两盒巧克力的包装均有破损,由于虫子较容易被巧克力吸引,才会导致发生问题。”陈小姐解释说“其中一名消费者是将打开的巧克力放置于木质抽屉当中,这也可能是引发被虫子污染的原因之一。”

  陈小姐称,成都及上海两起巧克力成虫事件都已得到圆满解决,上述两起事件皆因产品外盒受损,导致产品被虫子污染。并强调上海消费者一事公司并未做任何“不赔吃掉、只赔剩下”的态度。关于谢先生的投诉事件,也已在2011年12月29日的节目中得到澄清,陈小姐表示,“是由于与第三方沟通产生误会,谢先生才误以为费列罗只是按照剩余颗粒做赔偿,而费列罗自始至终从未表达任何‘按照剩余颗粒做赔偿’等言论。”

  编后:巧克力生虫被频频曝光,商家忙着找原因、说理由。消费者们旁着观、恶着心、失着望,同时脑袋里也有个大大的疑问:“怎么以前也没听说谁家巧克力长虫啊?”作为消费者,真心希望厂家尽快改进,改进包装也好、指导消费者如何储存也好,灭绝蛀虫。到时候,消费者或许还敢小心翼翼地再吃上一颗。

  为您推荐相关内容:

  ■ 食品安全法重修的焦点问题

  ■ 中国首部《食品安全法》修订面临最严监管

  ■ 消费者买到假货如何进行维权

  ■ 如何解决产品质量引发民事纠纷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