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谢昱航:从造假者的大胆看我们新闻消费的质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04 04:41
人浏览

  上月,一条关于我海军护航编队的爆炸性“新闻”出现在各大网站上,文章称:1月15日,我海军在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的三艘战舰遭到“不明国籍的潜艇”跟踪,并最终在曼德海峡西海岸成功将其逼出水面。经有关部门查实,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假新闻。如今,假新闻的造假者已被列入新闻从业不良行为记录数据库,终身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中国新闻出版报》3月18日)

  不得不惊叹造假者的胆量。我海军索马里海域护航,是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自然引人关注,再加上有别于其他媒体报道的猎奇性情节,当然更吸引人。难怪各大网站争相重点推出这则假报道。

  造假胆量,是突然产生的吗?这样肆无忌惮地造假,难道没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常理,势必是曾经造假却安然无事,于是胆量越来越大,以致到无所顾忌的地步。以前造假之所以没出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造假不是非常恶劣,或拼拼凑凑、裁裁剪剪,虽属闭门炮制但基本事实没问题;或是因为各种报道信息大多,假信息被掩盖,没引起多大注意;或是事件影响不大,没多少人去较真。

  这样去推测,我们以前看了多少假新闻?假新闻对人的影响,不会像假药假食品一样明显伤害人体,但假新闻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是慢性伤害。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产生的基数到底有多大?

  媒体是有把关人的。把关人重要职责之一,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一开始,编辑对海军护航的假新闻也有怀疑,但是仅凭作者的口头保证,这种怀疑就被打消了。编辑的质疑之所以这么轻易终止,除了受以前没出事的经验影响外,肯定也与他们追求哄动新闻的急切心理有关。这种心态,削减了编辑人员的质疑精神和认真态度。

  近几年我国传媒业发展迅猛,媒体数量增加很快。媒体多,需要信息资源多,这为新闻造假提供了空间。有些媒体自身的新闻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只得借助其他社会力量,这为媒体自身增加了风险。关于海军护航的假新闻,出自自由撰稿人之手,按理,这种新闻的真实性是好判断和求证的。可编辑没有查实,除了不想失去一次报道独家新闻的机会,自身的报道条件有限也是重要原因。

  媒体竞争是好事,竞争产生高效和优质。在那些竞争很充分的国家和地区,一条假新闻可能影响一家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但在目前我们的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下,媒体产业的进出都不是完全市场化,我们能看到媒体行业的竞争,但被淘汰者却并不多。即使有停刊的,也多是因为其他原因,而非竞争失利。如此竞争的后果,可能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假新闻泛滥。

  中国青年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