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信托业直面“打新股”风险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5 19:38
人浏览

  近期,“震荡”成了沪深两市的主旋律。许多投资者为了避免风险,将大部分资金聚集在一级市场,“打新股”被视为稳赚不赔的投资方式而受到追捧。但繁荣之下,“打新股”信托产品隐含的风险开始让部分信托公司担忧。
  “打新股”支撑信托计划
自从《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信托业一直面临转型的困境。上半年,国内证券市场的繁荣,使集合类信托计划大批量成功发放,信托公司暂时摆脱了“夹缝”中的生存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打新股”信托产品一直是集合类资金信托计划的主流。由于信托公司面前始终横着一道“百万元”的投资门坎,故只有与银行合作才能跨越这道坎。而“打新股”理财产品因其概念简单、风险系数低,最为银行“喜爱”。银行先整体购买信托产品,再拆分出售,投资者只要5、6万元就能购买,这样集合的资金量是十分庞大的。其他诸如股权投资、ETF基金投资等证券类信托,由于风险大、投资期限长,均不易募集庞大的资金量。一旦“打新股”信托产品“萎靡”,信托公司资金募集量就会大幅下滑。10月出现的信托规模骤降“寒流”,已引起了信托业的警惕。
  高收益率预期不可取
某信托公司人士表示,大量资金聚集在一级市场打新股,主要是看中了一级市场丰厚的利润和安全性。但打新股的高利润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一级市场抢夺了二级市场的部分利润,才会出现这种可观的收益率。一旦出现新股“破发”,将极大地打击投资者信心,并给信托计划带来比较大的风险。
  不过,也有信托公司产品设计人士表示,从内地股市的历史来看,至今只出现过两起新股“破发”,所以,风险还是可控的。令人担心的是,不少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银行为了满足这些投资者的期望值,转而要求信托公司提升收益率,这让一些信托公司感到了压力。该人士表示,“打新股”信托产品在设计上已达到可能的最大收益率。提升收益率则意味着加大风险,这是信托公司所不愿看到的。
  银行宣传手段让人忧另外,银行在推广“打新股”
  信托产品时的宣传手段也让人担忧。
  许多银行在吸引投资者时,往往套用"预期收益率"等模糊的概念。在一些银行的宣传手册上,"打新股"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5%-30%。实际上,"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由新股上市当天的涨幅、新股上市的频率和中签率等三项因素决定,扣除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的运作成本,以及银行本身的管理费,即便市场再好,到期能有10%的收益率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在,已经出现投资者因拿不到心目中的收益而投诉银行的案例,这些情况都让信托公司感到担心。
  此外,有信托公司表示,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也有保留,银行会选择对自己的高端客户不具备吸引力的信托公司,避免高端客户反而被信托公司抢去的尴尬局面,这种方式限制了一些想在高端业务上有所突破的信托公司。为此,一些信托公司表示,将加大金融创新,比如配合明年推出的创业板加大股权投资信托、结合股指期货投资期货市场等,进一步改变目前金融投资方式单一的形式。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