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私人银行全国牌照或发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9 13:08
人浏览

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帕累托著名的“二八定律”在当今快速成长的财富市场上早已时过境迁。

“201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的0.078%,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34.5%。”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指出。

所谓高净值人群,即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报告》根据模型测算与样本验证,高净值人群在2010年突破了100万,持有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30万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将拥有一个非常广阔、富有活力的市场。方兴未艾的私人银行业在今后几年中都处于黄金发展阶段。”一位长期关注私人银行业务的业内人士表示,但并不能由此盲目乐观,走过四年历程的私人银行业仍处于“磨合期”。

危险的是,私人银行这一新兴业务尚未在法律法规上得到明确的定位,也尚未出台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犹如没有刹车系统的汽车奔跑在高速公路上。如今情况将有所改变,《中资银行专营机构监管指引》有望在年底出台。

全国开放牌照

事实上,四年来私人银行业的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此后中资私人银行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但直到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才首度提及私人银行。

此后就没有私人银行的相关条款出现在监管部门刊发的文件上。《报告》称,2011年9月,由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起草《中资银行专营机构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首度将私人银行业务联通小企业金融、贵金属、票据、资金运营和信用卡纳入商业银行分行级及专营机构类型中。

“该《指引》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并没有公开征求意见。课题组应该是拿到了征求意见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出席会议并演讲外,中国银监会监管二部处长王蕾也一直在会场聆听,其正是上述《指引》征求意见稿的负责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微博)建议:尽快出台私人银行管理办法,明确私人银行的定位;全国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牌照,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适当放宽经营限制,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合理创新;针对业务的特殊性,对私人银行采取差异性监管;未雨绸缪考虑成立私人银行子公司的可能性。

“结合看,这个重要信息就是上述《指引》可能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就要出台。”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指点记者,出台的话,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报告》提出来的监管建议,在全国的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

目前,银监会只给工农交三家银行发过私人银行牌照,且只针对上海设立的私人银行管理总部。

拥有牌照对私人银行机构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持照上岗”的私人银行可以开展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顾问咨询、私人增值服务和跨境服务等业务。

私人银行困境

目前在中国,私人银行主要有三种模式:投行内设立的私人银行、独立的私人银行和商业银行集团内部设立的私人银行独立部门。然而无论采用“大零售”模式还是“(准)事业部模式”都或多或少在银行集团内部、私人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争夺客户的竞争,尤以“大零售”模式竞争更为激烈。

“最初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减少各部门间的摩擦。”某国有大行分行行长告诉记者,但最重要的还是私人银行内部流程的整合,在客户面前就是同一家银行,不是各个部门。

在银行集团外部,私人银行和其它财富管理机构争夺客户。相比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券商等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与第三方理财机构竞争尤为激烈。

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的产品更为丰富。客户可以自由地选择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私募股权等各类跨行业金融投资产品,搭配理财大餐,不但选择范围更广而且针对性更强。

繁荣之下暗涌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目前中资银行涉及的私募股权投资及集合信托产品、民间借贷等都面临着局部乃至系统性风险以及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传染。

以房地产信托为例,随着国际调控力度的加大,银行严控信贷融资,信托成为其融资的重要渠道,在当前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整体趋紧的情况下,部分房地产信托显现出不能如期兑付的迹象。

目前民间借贷状况百出,高利贷突发事件频现,风险在步步积累。“假如说高利贷出现了崩盘,在有了一些教训以后,这些小企业主可能会转向私人银行。”郭田勇表示,吹尽黄沙始见金。现在黄沙漫天,收益率非常高,不正常的因素比较多。可能到多少年以后,最后还要依靠私人银行家的人品、靠私人银行的产品提供真正的高端服务,这样的模式在未来可能成为主流。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