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信托行业:2007年十大关键词[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2-29 21:41
人浏览

回首2007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冲天牛气辉映下,信托行业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中,信托行业可圈可点,特别是以下“十大关键词”更是意义重大而深远,让信托人备受鼓舞。

关键词1:制度创新

中国银监会总结信托行业回归本业5年来的发展历程,再度将信托公司的市场定位调整、明确成:为合格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业态接近于国外私募基金,并为此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7]年第2号)、《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7]年第3号),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上述信托新政的颁布,标志着监管部门对中国既有商业信托制度“颠覆性”制度创新的完成。为促进信托公司转型,年内中国银监会又陆续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实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信托公司治理指引》、《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发[2007]27号)等政策性文件。

关键词2:申领新牌

为适应信托新政重新定位的市场角色,信托公司需要实施“脱胎换骨”式的再造,它不但涉及固有资产的重新布局,而且必须完成主营信托业务服务对象(由大众投资者转向合格投资者)与信托资产管理方式(由融资型转向投资型)的全面转型。上述转变是深刻的,它需要信托公司彻底剥离非金融类固有资产(自用物业除外),重新布局金融股权和金融产品投资;它需要信托公司几乎放弃五年打拼积累的基本客户群,从零起步开拓自身不甚熟悉的高端客户;它需要信托公司勇敢扬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融资型信托资产管理方式,创新需要更高管理能力的投资型信托资产管理方式。这对信托公司无疑是一个很高的坎。作为监管部门,中国银监会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负责态度,为信托公司提供了两种选择:具备条件的信托公司可以直接申请新的金融许可证,按照新政开展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信托公司可有三年过渡期。然而,业界对信托新政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数信托公司做出了第一种选择。而华宝信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做“资本市场的资产管理者”,凭借与信托新政相吻合发展战略捷足先登,第一家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领取了新金融许可证,成为信托新政下“吃螃蟹”的勇士,截至年底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已达28家。

关键词3:重新布局

重新布局固有资产是2007年信托公司的重要话题。在监管层面,中国银监会明确要求申领新金融许可证的信托公司一律按照信托新政要求,剥离非金融类固有资产;对完成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严格将其固有资产投资范围限定于金融机构股权和金融产品投资。其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就是主张信托公司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信托主业。在业界,响应信托新政的积极态度和本轮牛市中金融股权价值的充分张扬,大大激发了信托公司重新布局固有资产的热情。银行(包括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的股东名单中正不断出现信托公司的身影。(www.trustlaws.net)

关键词4:业务转型

其一:服务对象的转变。不但已完成重新登记的28家信托公司,均已按照信托新规要求,面向合格投资者开展信托业务,那些做出第一种选择、正在申请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也自觉地完成了服务对象的调整。客观地说,服务对象的转变,加大了信托业务推介难度,但上述转变在2007年已确实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实施上述转型过程中,与银行理财产品对接,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效保证了信托公司转型期主营业务的稳定、持续。笔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投资者”,令人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对信托计划与银行理财产品对接,没有教条主义地加以制止或限制,而是从促进信托公司转型出发予以了默许。

其二:信托财产管理方式的转变。统计分析表明(-提示:见下表),2007年投资型集合信托计划已经成为市场主角,融资型集合信托计划占比已大大缩水,而上述转变主要得益于国内A股市场处于史无前例大牛市的市场环境。

2007年度集合信托计划资金运作领域与方式

信托资金运作领域

发行信托

计划数

(个)

占比

(%)

成立信托计划数(个)

占比

(%)

其中贷款方式运作(个)

占比%

实际募集
信托资金(亿元)

占比

(%)

基础设施领域

39

6.91%

46

8.57%

38.00

82.61%

34.57

4.94%

房地产领域

33

5.85%

45

8.38%

28.00

62.22%

72.2

10.31%

工商企业领域

76

13.48%

53

9.87%

11.00

20.75%

92.9

13.27%

证券投资领域

398

70.57%

373

69.46%

 

0.00%

485.06

69.28%

其他领域

18

3.19%

20

3.72%

 

0.00%

15.41

2.20%

 合计

564

 

537

 

 

 

700.14

 

资料来源: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但须清醒看到,转型后信托业务存在过渡依赖证券市场的倾向,一方面,国内A股市场的大牛市已经单边上升了两年,市场估值不但处于历史高位,也明显高于全球其他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已大大增加,市场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信托业务转型继续深化;另一方面,2007年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几乎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以新股申购为投向,一类为信托资产管理外包。前者由于技术含量低、新股发行政策存在改革的不确定性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后者信托公司又充当了新型融资平台,并非成熟的转型模式;在上述主流产品之外,一些信托公司已开始自主管理信托资产的积极尝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国际信托“中国龙”系列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尽管这类尝试总体规模还十分有限,但它代表着信托业务转型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5:招兵买马

制约信托新政下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最大瓶颈是人才。曾经频繁的清理整顿已造成信托全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回归本业的五年,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用人以及薪酬制度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端金融人才的回流;而以贷款为主、低层次的信托业务经营模式又弱化了信托公司融才用才,改革内部机制的动力。直到信托新政实施,伴随迫在眉睫的信托业务转型,调整人才结构的工作已不容信托公司犹豫与迟疑。早在信托新政征求意见的年初,就已有华宝信托、平安信托、中诚信托、国民信托、中海信托、联华国际信托、金港信托、爱建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纷纷发布招聘启事,招聘岗位大多集中在业务拓展、市场销售、会计核算、信贷评估等基础领域。其中产品开发、风险控管、银行投资、渠道营销等专业岗位成为信托公司高薪招募的重点。其中华宝信托仅一次就招聘多达13名专业人才。招聘普遍以“双高”即“高门槛、高待遇”为特点,体现了时下信托公司“求才”的迫切心情。信托公司招聘信息全年不断,年末再度掀起高潮。其中,中海信托“引才”力度之大令人瞩目。

中海信托2007年12月招聘

部门

管理岗位

高级业务岗位

业务岗位

创新业务总部

总经理1名
副总经理1~2名

高级研究员4名

研究员4名

信托业务总部

副总经理2名

信托高级经理4名

信托经理4名

证券业务部

副总经理1名

 

证券投资经理4名

风险管理总部

副总经理1名

 

法律事务岗1名

资产托管部

副总经理1名

信托高级会计2名

信托会计2名

信息管理部

 

IT主管

 

(1)一次招聘34人,规模之大实属罕见;(2)涉及部门6个,占部门总数的67%;(3)突出引进创新人才。创新业务部招聘岗位最全、人数最多,成为本次大规模招聘的一大亮点,对其他公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screen.width-55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50;"> TrustLaws.Net:感谢信托友人潘联星先生向赐稿!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