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小舅子跟朋友和几个人打群架,致对方一人死亡,而且事情不是我小舅子引起的纠纷,他是路过看见朋友在跟人打架去帮忙,双方都动了刀,法医说被害人身上几处刀伤中致命的刀伤是我小舅子造成的,所以他是第一主犯。事后我小舅子是自首的,而且我们也和被害人家属沟通,赔了钱,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协议书,这种情况下以故意杀人罪叛无期合理吗,上诉的话机会大不大。

刑事辩护 2018-09-09 18:23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故意杀人罪是被判处死刑最多的罪名之一,但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判处死刑,什么样的情况不判处死刑(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是否判处死刑,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  一般理解,严重的故意杀人罪,要判处死刑。司法实践中多表现为:  
    1、长期横行霸道、作恶乡里的,如村霸、路霸杀人等;  
    2、为逃避履行义务,故意杀死权利人的;  
    3、犯罪集团或团伙杀人案中的主犯,如近年来的涉黑涉恶案件中的首要分子或主犯,判处死刑的几率极大;  
    4、出于狭隘心理,为泄愤、嫉妒、报复他人,消除对手而杀人的;  
    5、栽赃、嫁祸于他人而杀人的;  
    6、为毁灭罪证杀人的;  
    7、劫掠财物,图财害命杀人的;  
    8、因歼情杀人的;  
    9、采用特别残忍手段杀人的,如不顾被害人哀求呼救连续打杀、溺水、沉井等;  
    10、残忍折磨被害人,以增加被害人痛苦杀人的;  
    11、故意杀人后焚尸、肢解尸体,或以其他方法将尸体销毁的;  
    12、杀死多人的,此处多人,指2人及以上;  
    13、极度狂妄,在特定场合杀人的,如在会议过程中,故意杀人等;  
    14、多次故意杀人的,此处多次,指2次及以上;  
    15、杀死孕妇的;  
    16、故意杀人后抗拒抓捕造成新的犯罪或严重后果的;  
    17、因被害人的死亡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18、杀害社会活动人士、科学家等知名人士的,如杀害外国人,同样的情况,将比杀害国人增大判处死刑几率;  
    19、杀害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在呼吁保护弱势群体的形势下,杀害弱势群体成员,显然将增大判处死刑几率;  
    20、故意杀人行为涉及某段时期特殊形势,如顶风作案的;  
    21、故意杀人行为触及民愤,民愤极大的;  
    22、其他情况。  当然,上述情况,是一种概率化的推论,不是绝对的。
  •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刑法故意杀人: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的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但是,如果是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应从严掌握。
    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
    量刑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根据案件的全部犯罪事实以及量刑情节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量刑情节的适用及其调节比例。对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在确定从宽的幅度时,应当从严掌握;对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应当充分体现从宽。
    具体确定各个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时,应当综合平衡调节幅度与实际增减刑罚量的关系,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1.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30%-60%;
    (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10%-50%。
    2.对于未遂犯,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实行程度、造成损害的大小、犯罪未得逞的原因等情况,可以比照既遂犯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下。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齐齐哈尔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