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小孩10月份做了巨结肠根治手术,花费了两万,除了新农合报销外,还可以二次报销吗

争议解决 2018-11-19 09:33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身份证和社保卡是申请报销的主要凭证之一,但是,光有这些当然不行。  
    1.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1)生育的医疗费用;剖腹产手术费就属于其中的一项。  
    (2)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2.符合规定的职工应在产假期满后6个月内向经办机构申请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申请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证明;  
    (2)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出具的《生育证明》或符合再生育条件需实施复通手术的批准证明或女职工用人单位所在镇(街道)计生办出具的实施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手术证明;  
    (3)医疗机构出具的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生育医疗等证明和原始病历、出院小结、医疗费用清单、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4)经办机构所需的其它材料。
  • 由于合作医疗属于互助共济性质,所以必须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整户参保,避免保大不保小、保弱不保强,中小学生必须与其家庭成员一并参加合作医疗。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能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为:农民个人每年缴费10元、省财政补助25元,市财政补助15元,合计50元。  新农合疗能报销项目:  
    1、床位费(乡镇卫生院最高12元/天,市级及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最高15元/天);  
    2、药品费(药品使用范围执行省规定的药物目录);  
    3、检查费(检查、化验等,限额600元);  
    4、治疗费(300元以内按实结算,300元以上部分按50%纳入报销范围);  
    5、手术费(按规定收费标准执行);  
    6、输血费(手术或抢救,每次住院最高限额500元);  
    7、材料费(每次住院最高限额2000元);  
    8、各种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及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的门诊费用,视同住院费用进行补偿。  剔除不可报销费用后,可报费用根据就诊医疗机构级别的不同相应打折:本市乡镇卫生院100%,本市市级医院90%,市外80%,无转诊证明60%。折后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结算:  4000元以内报销45%;4001-8000元报销55%;8001-12000元报销65%;12001-20000元报销75%;20000元以上报销80%。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金额不超过3万元。
  • 新农合报销完低保还能二次报销。

      新农合大病保险政策又称大病二次报销,“新农合”,全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新农合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农合报销范围,大致包括门诊补偿、住院补偿以及大病补偿三部分。

      新农合大病报销范围:

      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要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相衔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应按政策规定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在此基础上,大病保险主要在参保(合)人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

      高额医疗费用,可以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超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判定标准,具体金额由地方政府确定。

      合规医疗费用,指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医疗费用(可规定不予支付的事项),具体由地方政府确定。各地也可以从个人负担较重的疾病病种起步开展大病保险。

      新农合大病报销:

      
    1、门诊大病单独设立起付线,
    一、
    二、三级医院起付标准分别为500元、670元、840元;

      
    2、结算方式:尿毒症透析治疗的门诊费用由定点医院实行记账管理。器官移植治疗的相关费用由医保特约药店记帐管理。

      病种患者的其他门诊大病病种的费用也纳入记帐管理: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放疗、化疗短期住院费用、门诊静脉化疗、介入治疗的费用及静脉化疗期间配合治疗的费用,均按住院结算,纳入医院住院总量指标管理;

      门诊放疗及非静脉化疗的费用由定点医院实行记账管理;

      其他门诊治疗的费用(含上述患者其他报销管理门诊大病病种的费用)仍实行个人垫付费用,医疗年度期满或累计超过3000元的,与定点医院按规定结算。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达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