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网贷逾期爆我通讯录了,我还怎么办。现在没有能力还款不是不还协商未果

综合法律 2019-01-29 18:56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根据上述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对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其诉讼时效的计算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
    一、没有履行期限的债务关系,按照《民法通则》第八十八条第二项第二款的规定,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因而其2年的普通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但如果债权人未曾主张权利的就不能开始计算时效。债务人拒绝履行义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明确拒绝履行,诉讼时效从拒绝时起算;二是消极不履行(如债权人给债务人写信要求履行义务,债务人不回信也不履行),在债权人主张权利且给其必要的准备时间(又叫宽限期)届满后债务人仍未履行的,视为债务人拒绝履行义务,诉讼时效应从宽限期届满时开始计算。  第
    二、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从再次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要再次重新开始计算,且中断次数法律上并无限制,可以多次中断。也就是说,在开始计算时效的2年中,只要权利人又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又同意履行义务,则这2年的诉讼时效就以再次主张权利或再次同意履行义务之日起重新开始计算。但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应以有证明力的方式进行,如书证请求,有证人在场等,权利人对此负有举证责任,要防止空口无凭而难以查证的现象,否则诉讼时效不能中断。  第
    三、债权人若一直没有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之日起计算20年,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综上所述,对许某出据给你的借条,你如有证据证明你主张过权利,则以主张之日起计算2年诉讼时效;如无证据证明,则适用20年时效期间,在借款之日起的20年内可随时直接起诉。但如果你在第一次主张权利后,又超过2年才起诉或者再次向对方提出要求的,则超过诉讼时效,有可能丧失胜诉机会。
  • 网贷不还,借款平台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 网贷还款,首先,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资金充裕,按时还款,因为如果你不按时还款的话,会造成个人信用影响,还会产生罚金滞纳金等费用,还有就是建议提前将还款资金打入还款账户,不要临时抱佛脚,因为有的会因为银行的问题导致贷款逾期。
    最后,若借贷人是经过另外的银行账户转账到贷款银行的账户进行还款的话,那么借贷人还需考虑好其转账时间,提早办理转账手续,避免在当期还款日的最后时间内账款无法到账,造成个人信用不良等。
    所以,向贷款机构申请了贷款,贷款还款期间,借款人一定要注意以上相关问题,不要因逾期还款或是其他意外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 关于逾期还款的情况包括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举个例子 找银行贷款,拿到钱使用之后,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就要及时偿还。要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实在没办法还银行贷款的,那么就需要承担逾期还款的法律责任。按规定,你在贷款到期的时候没偿还贷款,就会被银行认定为逾期还款,因此你需要承担下面几种后果:   
    1、一般情况中,银行会在短期贷款到期前1个星期、中长期贷款到期前1个月,向你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   若是你因为客观原因不能按期归还贷款,就要跟银行协商,再按规定提前的天数向银行申请展期,填写展期金额及展期日期,并交由银行审核办理。   并且,你还将为此承担逾期利息,滞纳金。   
    2、对于贷款到期而你又没主动处款的,银行会采取主动扣款的办法,从你的存款账户中收回贷款本息。   要是发现自己的存款余额少了,那也不用太过怀疑,不过一般就是短信提醒的。所以,在扣款的时候你肯定第一时间就会知道。   
    3、要是这个时候你个人还是无法还款,现在银行就会对你个人提起法院诉讼。   其实,要是你被银行起诉了,那么之后你的个人征信上就会留有案底,很影响你今后其他的生活,就像你以后想再找银行贷款的就不容易了,比如说再贷款买房、买车什么的。   所以,按照上面的几种后果,一般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只是民事纠纷,是不会坐牢的。如果银行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后,确实有履行困难情形的,法院会放宽履行时间。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海东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