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想咨询一下团伙盗窃案件·现在案子已经在法院了,他一个人的盗窃金额算的是六万多点·不知会怎么判·他不是主犯·而且还有一个问题 ·这件事之前是他向公安机关举报的·后来是被团伙供出来的·他不是自首的·想问一下·他这种情况会怎么判

刑事辩护 2019-01-03 08:08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1、因盗窃罪被追究过刑事责任,在服刑完毕或被赦免后,如果属于5年内再次犯罪,且本次被判处有期徒刑而非拘役或罚金,那么依法构成累犯,系法定的从重处罚事由。
    盗窃公私财物涉案金额14000元,构成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犯罪事实,法定量刑原则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或单处罚金。
    人民法院会根据庭审过程之中所认定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累犯、投案自首、知罪认罪悔罪、退赃或退赔、取得受害人谅解等依法应从轻或从重处罚的事由,作出“罪”与“罚”相适应的判决。
    2、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后,5年内再次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或未满18周岁犯罪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自假释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3、犯罪嫌疑人已经投案自首,取得了依法应从轻处罚的事由,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处罚,还应当积极向受害人退赃或退赔,配合司法机关、知罪认罪悔罪、可能的情形下取得受害人的书面谅解,以争取做好的结果。
    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64条、65条、264条
    司法依据《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条、2条、3条、7条
  • 因团伙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半的,要多久才能出来,关健是要看在服刑期间是否能得到减刑、及能减刑多少时间。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进行减刑;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服刑时间最少为原判刑期的一半。  所以,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半的罪犯,如果级进行减刑,实际执行的刑期最少可以是原判刑期的一半(包括在判决前被实际羁押的时间),期满后就能被释放;如果没有得到减刑的,则要实际服刑满五年半(包括在判决前被实际羁押的时间)后才能刑满释放。  《刑法》  第七十八条 【适用条件与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 1、交通肇事后,当场报警,并在现场等待接受处理。到案后,如实供述交通肇事事实的,才构成自首。
    2、交通肇事后,当场报警,并积极保护现场、救助伤者。到案后,如实供述交通肇事事实的,也可构成自首。
    3、如果只是交通肇事后现场报警,但未等待公安机关处理,也没有积极保护现场、救助伤者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最高法院关于自首、立功的若干意见

    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 团伙盗窃量刑标准: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
    1000元以上不满2500元的,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元以上不满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4000元以上不满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7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聊城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