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弟弟出了交通事故,把一个老人给撞了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在我弟弟已经拘留,案件已经上交到法院。如今对方想和我们协商解决,说可以撤诉,我想问一下,如果和事故对方协商解决,对方可以撤诉吗?把一个老人给撞了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在我弟弟已经拘留,如果和事故对方协商解决,对方可以撤诉吗?

离婚 2019-08-31 22:11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交通事故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不仅仅是马上拘留。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 是否会被拘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
    1、如果肇事者发生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公安机关认为不能予以取保候审的,就会对肇事者执行刑事拘留。
    2、如果肇事者不构成犯罪,但存在严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可由公安机关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拘留。
    3、如果没有上述情形的,则如果肇事者不能主动赔偿的,不会被拘留。但是,如果民事赔偿已经由法院判决,但肇事者没有履行生效判决,支付赔偿款的,或存在其他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可由法院决定予以司法拘留。
  •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你所驾驶的肇事车辆属于全责,在死亡一人的情形之下属于“发生重大事故”,在此情形之下的刑事责任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于您方现已与受害人家属达成并履行赔偿协议,因此公安机关同意为您办取保候审,但取保候审并非意味着您不需要负或法院判处你负刑事责任,只是对于民事部分赔偿会对刑事部分量刑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而我国刑事诉讼法法规定的取保候审的正常程序期限在十二个月,因此您的情况属于正常的,您可以与办案机关多沟通看问题出在哪里。您或您的家属可以与受害者家属协商,请受害者家属为你出具一份“谅解书”(最好是两份,看你的案件在哪个阶段,如在侦查阶段就交公安机关,如在审查起诉阶段就交检察院;另一份自己留存交法院),受害人的谅解对于您的量刑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交通肇事罪是属于公诉案件,因此并非您方与受害人家属方达成赔偿协议后国家就不追诉了,而是正常的诉讼程序还得进行。
  • 可以协商解决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包括多种情况,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主要有四项原则。
      全部赔偿原则。
      即侵权行为人对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的大小,应以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为依据,予以全部赔偿。①侵害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造成损害的,既要赔偿现实财产本身的损失,也要赔偿可得利益损失。
    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③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限定赔偿原则。
      主要适用于一些特殊侵权损害。如《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误工损失,“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
      惩罚性赔偿原则。
      主要适用于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责任。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1倍。

      衡平原则。
      即在确定侵权损害赔偿范围时,应考虑诸如当事人的经济状态等因素,使赔偿责任的确定更公正、公平。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眉山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