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哥哥与人打架,对方和刑警队队长有亲属关系,他家私自找了上级法医给鉴定为轻伤(鼻骨骨折),并把我哥哥刑拘了23天了,今天送检察院要求批捕,但是检察院说刑警队的法医鉴定没有委书,无法做出批捕的决定,这个没有委托书的法医鉴定合法吗?如果他们后补一个委托书合法吗?另外我们对这个法医鉴定有异议,要求重新鉴定,刑警队说不批准重新做鉴定的要求,这个符合他们说的规定吗?我哥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偶发打架事件,并且已经全额的赔偿了对方的前期医药费,要求取保候审就是一直不同意,这个符合条例吗?

刑事辩护 2018-08-23 15:45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刑事拘留就涉嫌犯罪,取保候审后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判实刑就会坐牢。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核心提示:被错误取保候审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吗?根据《国家赔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被错误取保候审的,不能够获得国家赔偿。国家赔偿主要是计算被羁押的时间,也就是被刑事拘留期间。   取保候审在实际上是没有被羁押的,因此无法获得国家赔偿。   取保候审包括两种形式:提供保证人或者提供保证金。取保候审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取保候审与特定场所(看守所、监狱)的羁押是不同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取保候审期间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在取保候审期间人身自由虽受到部分限制,但实际上没有被羁押,根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宣告无罪后,取保候审期间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中的刑事赔偿主要是计算被羁押的时间,也就是被刑事拘留期间。   第十五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   
    (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   
    (三)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   
    (四)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五)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 “法医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  刑事案件中,法医精神病鉴定包括:  
    1.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2.确定被鉴定入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3.确定被鉴定人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应当采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议。  民事案件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1.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意思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  
    2.确定被鉴定人在调解或审理阶段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确定各类案件的被害人等,在其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侵犯行为有无辨认能力或者自我防卫,保护能力。  确定案件中有关证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作证能力。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大庆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