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你好,个人卖假酒金额不到2万元,会负刑事责任吗,会得到怎样的处罚?

刑事辩护 2020-05-04 08:29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卖假酒涉及的情况较多,例如,卖假酒定诈骗罪的标准是什么我给出以下回答.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1、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2、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3、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4、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 销售贩卖假烟假酒的,应该是营利为目的,因此,以假冒名牌商标为主要形式。
    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另外嗨要看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否属于明知等量刑情节才能最后定罪量刑
  • 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单位和个人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1.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给予下列处罚:
    (1)责令停止生产或者销售;
    (2)没收假冒伪劣商品及原辅材料;
    (3)没收违法所得;
    (4)处违法所得一至五倍的罚款;
    (5)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
    (6)责令停业整顿。
    以上处罚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2.转移、隐匿、销毁、出售被查扣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处被转移、隐匿、销毁、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冒充货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3.生产、销售单位的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强迫、指使或者纵容本单位工作人员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对和平、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单位的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4. 生产单位的质量检验机构和质量检验人员为不合格产品签发合格证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处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5.生产、销售下列假冒伪劣商品的,从重处罚:
    (1)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的;
    (2)假冒伪劣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假冒伪劣商品的;
    (3)假冒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其他重要生产资料、危害工农业生产的假冒伪劣商品的。

    6.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7.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阳江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