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程序建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7 06:34
人浏览

  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程序建议

  第一,改变观念,固然法院系统内部存在各种案件的评定标准,但受理物业案件的法官在思想上应将此类案件与其他案件平等对待这是从司法观念性根源上解决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件程序性问题的对策。

  第二,明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纠纷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保护弱势群体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法律的发展趋势。劳动者、医疗患者、消费者等弱势群体在立法和司法中受到普遍的“偏爱”。在笔者看来,业主相对于物业公司也属于弱势群体,从财力、信息、专业知识等方面与物业公司都存在差距。因此,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纠纷的诉讼程序设置应当更加倾向于保护业主。例如,在证据规则上应对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纠纷做出特别的规定,某些物业专业领域的事项可举证责任倒置,让业主承担更小的举证责任风险。

  第三,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告程序。针对小区物业纠纷的特点,不宜采取在《人民法院报》上公告诉讼文书和公告判决书的做法,毕竟作为普通居民的业主很少会买这样的报纸作为读物,即便买了这份报纸也不会在整版的公告中寻找是否有自己作为被告的公告,因此,宜兴埠法庭目前采取的公告方式还是较为合理的,但是为了确保当事人尤其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业主的诉讼权利,我们应当对公告措施进一步完善,比如说,基层派出法庭可以在小区内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告栏,作为公告诉讼文书和判决书的固定场所,保证作为被告的业主能够得知领取应诉通知书等诉讼文书,以及领取判决书的权利,进而保障其在诉讼程序中的权利,如答辩权、上诉权等,避免现实中出现的对诉讼的全过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诉讼的全部义务又丧失了救济的机会。

  第四,在价值选择上不能完全抛弃实质正义而拘泥于形式逻辑,对于公告送达诉讼文书后,被告业主未参加诉讼而法院缺席判决的案件更是如此。在调研的24件适用普通程序缺席判决(其余6件为对席判决)的案件都反映出以下共同的特点:一、这些作为被告的业主都是在法院不能按照作为原告的物业公司提供的地址送达诉讼文书、诉讼风险告之书、举证责任通知书等文书的情况下,被适用了公告送达; 二、公告送达以上诉讼文书,无论是采用刊登于人民法院报抑或采用张贴于小区的方式,公告内容均比较笼统,没有公告出以上文书尤其是诉讼风险告之书和举证责任通知书的具体内容; 三、由于适用公告送达,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四、很多被告业主在以上情况下,没有获得任何诉讼的信息,法院根据现行法律,推定在公告期满后,案件的业主被告知晓被诉的事实和诉讼、举证的相关风险而利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规则,判令这些被告承受了原告所有的诉讼请求;五、案件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时,这些被告均表示不满。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适用现行法律并不妥当。[page]

  笔者建议,对于公告送达诉讼文书后,被告业主未参加诉讼而法院缺席判决的案件,法官应当将其认可的同一时间内,同一物业公司起诉的同一小区的其他对席判决的被告业主所提出的在固定期限内,关于小区公共卫生、公共环境、保安措施的证据适用于该类缺席判决案件,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谁主张谁举证规则,漠视弱势群体实质正义的存在。具体理由如下:第一,这些被告和同一时间内,同一物业公司起诉的同一小区的其他对席判决的被告接受了物业公司相同的公共服务,法院在此类缺席判决中,采纳对席判决中被告业主提出的在固定期限内,关于小区公共卫生、公共环境、保安措施的证据具有事实依据。第二,这些作为被告的业主是被推定为知晓已被诉和诉讼风险和举证风险的信息,但实际上大多数被告并不知道以上内容,尤其在目前人民法院报和小区内的公告均没有详细刊登诉讼风险和举证责任等公告内容的情况下,这种法律上的推定并不符合现实情况,但这种推定却成了法院适用举证规则的基础。 第三,公告起诉相关文书条件下的缺席判决不同于法院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诉讼文书后,被告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允许无故退庭条件下的缺席判决。后者在实质意义上,作为被告的业主已经放弃了诉讼权利,理应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而前者则是建立在虚拟意义上的法律推定。如果两者采用相同的诉讼规则,让被告承担原告所有的诉讼请求,显失公允。 第四,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法官也应当依据内心确信来判案,如果在其他对席判决中,明知被告业主接受的是原告物业公司提供的存在瑕疵的服务,仍违背内心之确信,拘泥于法律的推定和谁主张谁举证规则,则只是呆板地适用法律,做出放弃自由裁量权和违背内心确信的判决,而造成被告对判决的不满,强制执行遇到更大的阻力等后果。

  第五,基层法院尤其是派出法庭可以通过在小区实地办案的方式解决该类纠纷。物业管理服务纠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法院一次性接受大量的同一小区的业主作为被告的案件。由于各个业主生活在同一小区内,那么在小区内开庭审理和当庭宣判,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甚至可以达到降低该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纠纷再诉至法院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法官较高的庭审技巧和把握局势的能力。

  小结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