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你好律师,父亲去世前留有遗嘱(没公正,但是是父亲亲笔写的),后母亲也去世,没有留遗嘱,几年后兄妹有一个房产协议(没按遗嘱协议),我想问兄妹中有一个人反悔,是按遗嘱办还是按兄妹协议办呢?

其他 2014-08-03 08:50 人浏览
共13位律师解答
  • 你好,按照遗嘱依法继承父亲的财产,按照法定继承依法继承母亲的财产,之后确定兄妹间的权利,来确定双方的处分权利,确定协议的法律效力。
  • 对于你父亲的财产依遗嘱,对于你母亲的财产依协议
  • 可以带遗嘱材料详细咨询
  • 您好!父亲可以自由处分属于他的那部分财产,您们无权干涉。但是,您的父亲没有权利任意处分您们母亲的遗产。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您说6年前老人将拆迁款赠与二儿子,由于您母亲还健在,他们可以自由处分属于他们的财产,因此并无不妥,您们不能再对该拆迁款主张权利。现在的关键主要在于您母亲去世后的遗产问题。您母亲去世后,她的遗产为夫妻共同财产的1/2,这一部分由您的父亲和其余的2儿3女平均分配,您提及您父亲将所有的财产单独处分,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您们也无权要求平分属于父亲的存款份额,因为财产是属于他的。
  •   1、立遗嘱不属于法律上的公证。  2、遗嘱需要公证的应当到公证处去办理。  3、律师事务所不能办理公证,但可以作为遗嘱见证人。  相关法律知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遗嘱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一)公证遗嘱。公证遗嘱即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的遗嘱。公证遗嘱的方式是最严格的遗嘱方式,能确实保障遗嘱人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公证遗嘱也是处理遗嘱继承纠  最可靠的证据。  (二)自书遗嘱。遗嘱人自己书写的遗嘱,称为自书遗  嘱。自书遗嘱是遗嘱人亲笔将自己的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代书遗嘱。代书遗嘱是由他人代笔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通常是在遗嘱人不会写字或因病不能写字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但为了保证代笔人书写的遗嘱确实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减少纠纷,应由二人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它在场见证人和遗嘱人在代书遗嘱上签名。  (四)录音遗嘱。录音遗嘱是由录音机录制下来的遗嘱人口授的遗嘱。用录音遗嘱容易被伪造和剪辑,因此,法律规定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以证明遗嘱的真实性。  (五)口头遗嘱。口头遗嘱是由遗嘱人口头表达并不以任何方式记载的遗嘱。口头遗嘱完全靠见证人表述证明,极其容易发生纠纷。因此法律规定遗嘱人只能在危急的情况下才可以立口头遗嘱,并且必须有二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录音形式立遗嘱的,应当用书面形式或录音形式立遗嘱,所立口头遗嘱无效。  
  • 遗嘱生效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必须具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在场见证。如果立录音遗嘱,也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二)自书遗嘱,须由立遗嘱人本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三)代书遗嘱,由立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书的遗嘱,也须有两名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其中一人为代书人,代书后,将代书的遗嘱在立遗嘱人面前宣读无误后,经立遗嘱人认可,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立遗嘱人签名。(四)公证遗嘱,立遗嘱人请当地公证机关办理公证。公证遗嘱在法律上证据效力是最强的,为了立遗嘱人的利益,公证机关对遗嘱内容保密。(五)无论立哪种形式遗嘱,立遗嘱人必须具备行为能力。由于疾病或者其它原因不能正确表达意思表示的不能立遗嘱。(六)遗嘱内容不得违返法律规定,不得剥夺有抚养义务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人的继承权。(七)遗嘱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意思表达真实。如果遗嘱内容含糊不清,笼统,那么在立遗嘱人死亡后,很可能由于对遗嘱的理解发生歧义而造成执行困难。总之,遗嘱内容真实、合法、形式合法才能有效;有效的遗嘱在立遗嘱人死亡后才能生效。
  • 协议需首先确认其效力问题。父亲的遗产按遗嘱处理,母亲的遗产按法定继承处理,确定每个继承人的份额。再确定协议是否有效,反悔是否有理由。面谈为宜,带相关材料
  • 先按照遗嘱进行分配。在此基础上还要看后定的房产协议是否有效。根据您的问题,建议您来电或qq,为您更为详细的进一步解答!
  • 如果继承人之间的协议是真实意思表示,可以按协议办理。建议携带材料当面咨询律师。
  • 一般情况下,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如果协议中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按照协议执行! 欢迎来电咨询!
  • 您好,有遗嘱的按遗嘱执行。
  • 按照遗嘱进行分配。在此基础上还要看后定的房产协议是否有效。
  • 先按照遗嘱进行分配。在此基础上还要看后定的房产协议是否有效。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石家庄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13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