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做房屋装修,一个工程少一千,另一个少三千五,起诉金额小不立案,个人劳动仲裁不受理怎么办?

劳动仲裁 2023-04-22 13:26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1.一般劳动仲裁的诉讼是根据额度的大小来计算的,涉及到财产种类的收费一般都是一万元以下的,收取的1000元-2000元,超过一万元的不到十万元的是按照5%-6%收取计超过算的,这种方式要求当事人先缴纳一定的代理费,即使是官司输了,费用也是退不了的。
    2.办理设计财产关系的法律案子,律师事务所经过委托人的协议同意,这样可以实行风险代理,风险代理收取的费用是双方约定,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约定的标准额度的30%,这种付费方式,律师事务所与当事人共担风险,如果官司输了,代理费就不用支付。
    3.上述的费用仅为律师收取的代理费,在仲裁中花费的其他代理费,如交通费、邮寄费、住宿费等费用,不论官司输赢,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七条 第一款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诉讼仲裁是指当事人通过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其纠纷。例如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争议的,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根据仲裁协议依法申请仲裁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五条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 劳动仲裁不予受理,超过15天未起诉,如果说起诉法院不受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一次劳动仲裁。在劳动仲裁的时候,要提供相关的证据等等,不要一味地强调一些主观的情绪等等,不管是劳动仲裁还是起诉,都是需要讲证据讲事实的
    ,不是只有主观的情绪就可以的。一般而言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工作合同,工作证明,考勤以及工资单等等。
    因此,寻求劳动仲裁和起诉手段的时候,首先要达到劳动仲裁的受理标准,首先要达到法院受理的标准。如果说劳动仲裁不受理就说明了你的诉求是站不住脚的,是没有相关的证据证言的,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工伤赔偿等等,更要准备充足的证据。
    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法律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关注点
    申请劳动仲裁,首先我们要提起出面申请,写清楚事因事由,以及想要达到什么诉求。最好在事因事由这方面把相关的证据附在一起,如此,进入仲裁程序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在仲裁的时候会一步到位,不必再浪费时间,毕竟,证据明摆着,工作人员在仲裁的时候依据事实仲裁即可!因此,
    但凡是劳动仲裁不受理,就要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劳动仲裁不予受理,超过15天未起诉,要起诉法院不受理,再次进入仲裁程序即可。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驻马店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