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沦为“房奴” 都是非理性购房惹的祸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7-06 05:04
人浏览

  央行近日公布的一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月供收入比和债务率均在银监会规定的50%和55%水平之下,表明居民家庭偿债能力处于正常水平。但部分城市居民家庭的偿债能力正悄然逼近警戒线。其中,北京居民家庭的债务率和月供收入比分别为45%和42%,天津为44%和39%。

  这样的结果其实也不足为奇,新浪网的最新调查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的方式是按揭贷款。其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已经沦为了不折不扣的“房奴”。

  综合看来,个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

  首先,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是每个人正常的生活需求。中国过去的生活水准长期提升缓慢,甚至有局部倒退的现象,由于过去的体制决定人们不可能改善居住环境,住房体制改革后正好释放了人们的这个需求。

  第二点,中国房地产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问题,房价持续涨高,而消费者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长,所以使得想要买房的老百姓不得不通过贷款的形式置业。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不仅是普通消费者就连各有关政府部门和各商业银行也同样难逃房地产业的束缚。由于经济太依赖于房地产市场,自然被后者捆绑。由于宏观调空遭遇房价狙击战,近日九部委出台的“国六条”,在2006年发起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新一轮调控,各地方政府正在商讨具体的实行办法,说到其产生的实效现在下断言还有些为时过早。

  第三点,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没有稳定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重拥有轻利用,重保存轻流通的错误的消费心理。这种深植在中国人脑中的陈旧观念是导致“房奴”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投资的或者自住的,都投身到了这场注定混乱的房屋运动中来。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结果只能是——生存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昂贵的事。

  当前,一个人把自己、父母全家的积蓄加上贷款,买下了一处住房,身体安顿下来,精神却从此再也轻松不起来了:每天一睁眼就欠银行几十元上百元债务,几十年就要这样天天度过。很多按揭买房的人自称为“蜗牛”一族。他们身上背着房子,在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生活质量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试问,这样的交换是否值得?

  有人为此还发出了这样愤怒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无法用来孝敬父母,无法用来与妻儿一起享受生活,而只能拚命往房地产商手里送,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一套有名无实的住房?

  在指责政府、房产商的同时,我们也许该反问自己:自己对于房产的需求是否过于贪婪?

  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的事情,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回到房子问题上来,1998年才启动的房产市场化改革到今天才不过8年,而目前中国约80%的(城镇)家庭已经拥有自有住宅,而有百余年房产市场化历史的美国私有住房率为68%,在大部分欧洲国家,租住率甚至超过了50%。而反观我们,一个月薪三四千、家境一般的年轻人却要购买动辄六七十万的高档住宅,这样有必要吗?

  其实住房消费也有其理性的规律,应该遵循“租小房-租中房-买小房-买大房的过程,而当今中国许多年轻人按照合理的阶段划分本该租房子,却加入了购房大军;本来最好在市中心外买一居室、60平方米的住房,却非要在市中心买个两居室、120平方米的房子,这样的盲目攀比,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所谓的居者有其屋不等于居者买其屋,更不等于居者买新屋、买大屋,作为消费者,应该拒绝贪婪,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才是明智之举。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