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案例分析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1 08:25
人浏览

  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在劳动合同中关于经济补偿金、违约金、赔偿金三者的区别所在。以下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以供参考。

  [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没有惩罚性,支付的主体是用人单位)

  例:小王于2000年7月1日入职某公司,劳动合同每年一签,2007年7月1日,公司与小王又签订了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8年6月30日,劳动合同期满,公司决定不再续订劳动合同。如何理解该款的规定呢?

  问题一:2008年6月30日合同终止,公司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问题二: 双方正常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根据过去及现行法律规定均应给付经济补偿的,该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问题三: 如果2008年5月30日公司强行解除劳动合同,该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问题一:2008年6月30日合同终止,公司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答: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终止需支付经济补偿是劳动合同法的最新规定,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适用该规定,按照之前的规定,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小王2007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的工作年限用人单位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小王的劳动合同于2008年6月30日期满终止,年限正好6个月,因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需支付一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 补偿基数按照小王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如果小王的劳动合同是2008年4月30日到期,自2008年1月起至4月30日,年限不足6个月,则用人单位应当向小王支付半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

  问题二、双方正常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根据过去及现行法律规定均应给付经济补偿的,该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答:实行分段计算的方法。

  一种:实施基数和期限均分段的计算方法,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计算。 此前用481号文件所规定的基数及计算方法计算;此后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数及计算方法计算。(主要考察基数的不同计算口径:因为根据481文件对于三种情形涉及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与职工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作比对)。

  一种:实施期限分段计算方法: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计算。此前用481号文件所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满一年按一个月计算,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 此后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满一年按一个月计算,满半年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半年按半个月工资计发)。

  问题三、如果2008年5月30日公司强行解除劳动合同,该如何支付经济补偿?

  答:对违法解除合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一种算法:本案中如果小王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公司应当按照小王2000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工作年限(正好7年半)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为8个月×月工资(2007年度月平均工资),支付赔偿金为月工资×0.5个月×2倍。即A+B*2

  一种算法: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分段计算经济补偿金,两者相加之和乘以2---为赔偿金:(A+B)*2

  一种算法:以《劳动合同法》规定为准,不实行分段计算,按照劳动者入职时间到最终解除时间确定是否符合(满一年按一个月,满半年按一个月,不满半年按半个月工资标准)计算结果*2---为赔偿金。

  举例:小王2007年4月入职,合同期限三年,2008年6月被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用人单位应当向小王支付赔偿金。[page]

  小王在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为14个月,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应当获得一个半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以此数额*2=赔偿金。这种情况下,就没有考虑481号文件的规定。

  [赔偿金]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由于自己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害时所应承担(具有惩罚性和赔偿行;主体是双方)

  案例:2009年9月1日,王某进入上海某机械公司,双方始终未依法订立劳动合同。2011年11月1日,王某依法提请劳动仲裁要求机械公司支付应签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应当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签订的应当在一个月之内补签,对没有在一个月之内补签的,《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其中额外支付的一倍工资即属于请求赔偿金。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该类赔偿金尽管劳动者有权直接提起仲裁或诉讼,但是,其适用于劳动争议的一般时效规定,也就是说,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提起仲裁或诉讼,否则,将无法得到支持。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