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再就业联席会议江西省2005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和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14 00:39
人浏览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再就业联席会议关于《江西省2005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和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江西省2005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和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意见省再就业联席会议

  二○○六年一月六日

经省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研究同意,现就我省2005年的工作情况和2006年的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2005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的要求,积极推动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5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16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0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8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30%,其中困难群体就业4.2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40%;跨省劳务输出541.4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08.3%;城镇登记失业率3.48%,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进一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2005年年初,省政府继续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了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险目标责任书,各设区市政府相继与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建立了省政府办公厅与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制度,有效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省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将并轨进展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情况纳入通报范围,保证了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各级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领导帮扶制度和部门挂点联系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银行、宣传等部门从大局出发,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推动了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为下岗失业人员送温暖、献爱心、办实事,各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5~6月份,省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大检查,对2003年以来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从检查反映的情况看,各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以小额贷款为重点,各项再就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到2005年底,全省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8.8亿元,直接扶持创业和带动就业人数13万人,其中2005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亿元。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小额贷款扶持,成功实现了创业,并涌现了一批“创业明星”和“小老板”。省劳动保障厅、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部门建立了小额贷款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优惠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狠抓“贷、用、还”全程管理,小额贷款到期还款率稳定在96%以上。积极开展信用社区试点工作,到2005年底,已创建信用社区51个,发放个人信用贷款322笔,金额668万元。及时调整小额贷款政策,适当放宽了小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扶持范围。完善了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申请手续,明确了省级担保基金承担设区市担保基金代偿损失的20%,设区市和县市区也按30%的比例确定代偿比例。改进了贴息审批办法,微利项目财政贴息由每个季度集中上报财政部驻赣专员办审批,改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季审核拨付,年底集中统一清算的方法。税务、工商部门严格按照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再就业人员实行税费减免。预计2005年全省税务部门减免税收2.3亿元,减收工本费100万元,工商部门减免收费5000万元。

  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技能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是以12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在全省各设区市开展了“造就千个小老板、带动万人再就业”活动,积极推进“4050”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引进连锁加盟项目,建立创业项目的推广制度,形成了以培训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战略决策,集中展示创业成果,努力营造创业氛围,更好地激发创业热情,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2005年9月,省劳动保障厅和南昌市政府成功举办了“2005江西创业博览会”。博览会突出百姓创家业这个主题,共收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创业项目1100多个,经筛选后选择了256个项目进行展示,入场人数达到2.3万人次,签订项目意向书3695个,现场开展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指导5153人次,现场受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56笔,金额136万元。二是继续实施青年见习计划,为青年人获得工作经历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省本级和宜春市、新余市启动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全省已招募见习单位413家,为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见习岗位8120个,参加青年职业见习5670人,“2005创业在江西”、“创业金点子征集”、“圆你一个创业梦想、寻找未来创业之星”等系列活动,营造了促进创业的社会氛围,激发了青年的创业意识,社会反响良好。10月25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劳动保障厅联合创办的“中国江西创业网”正式开通,为创业者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三是启动实施职业培训“四大工程”,即工业园区技能岗位对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岗位成才示范和小企业孵化工程。从2005年开始,由省促进就业资金每年补助5000名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技工学校学习;10个左右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基地将挂牌;建立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并以省政府名义表彰2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在全省组织了134名技师、高级技师实施百名名师带徒活动。四是加强再就业培训基地规范运作。对全省216家再就业培训基地进行了检查评估,撤消了13家不合格单位,全省新认定再就业培训基地35家,再就业培训基地达到了239家。五是认真做好SIYB授权培训机构的认定工作,南昌市创业指导中心、新余市就业培训中心被劳动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确定为全国首批SIYB授权培训机构。五是全省工会系统开展了促进就业“双培、双促、双评”活动。2005年工会系统新增再就业基地超百个,新增创业带头人达千人,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万余人。

  困难人员再就业援助呈现多层次、全方位特点。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和单位工勤岗位,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在全省“再就业援助月”期间,集中为一批就业困难人员“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先后举办的“春季就业再就业招聘大会”、“民营企业招聘周”、“工业园区技能岗位对接”和大学生招聘等活动,共提供各类就业岗位约93万个,有110万求职人员进场应聘,录用约30万人,其中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达到1.8万个。2005年下半年,对全省“零就业”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摸清了1.25万户“零就业”家庭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失业原因、就业能力、择业意向、所需帮助,并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情况工作台账。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对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给予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0.8万户“零就业”家庭成员通过帮扶实现了再就业。

  积极稳妥推进“并轨”工作。2005年3月份召开全省并轨工作会议以来,各设区市相继出台了并轨工作方案并积极实施,全年,各地实际并轨13.11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7.27%.省煤炭集团、建工集团、冶金集团、国防工办的3.36万人的并轨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各地、各部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态度积极、工作稳妥、方法得当,保持了“并轨”人员的基本稳定,为实施新的就业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统筹城乡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各地按照劳动力市场“新三化”的要求,积极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四项制度,劳动力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更加明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了培训补贴和免费职业介绍招投标运作程序,规范了再就业培训基地管理,预计全年全省免费职介人数达到39.7万人,免费再就业培训16.81万人,其中创业培训1.77万人。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有新的提高。各地切实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积极开展省际劳务合作,充分发挥泛珠三角“9+2”劳务合作机制的作用,在省内建立了130多个各具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在省外建立了50个劳务输入基地,涌现出“资溪面包”、“高安物流”、“安义铝合金加工”等一批劳务输出品牌。

  二、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安排

  2006年我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及国发(2005)36号文件精神,落实“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改革方向,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就业方针,切实落实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就业培训、援助和服务等手段,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扩大再就业扶持政策受惠范围,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安置富余人员,鼓励各类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逐步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水平;加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强技能培训与提高就业质量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完善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新路子。

  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万人;省外劳务输出5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职业介绍补贴80万人,职业培训补贴36万人,创业培训2万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启动4-6个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1.抓紧出台配套文件,切实搞好政策衔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赣府发(2005)21号)已在总体上就政策的完善进行了规定,下一步就是要尽快出台具体的配套文件。一是联席会议相关单位要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加强协调和沟通,加快配套政策文件的拟订工作,在2006年1月底前出台各个配套操作文件。二是各设区市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于春节前出台贯彻意见。

  2.协调配合,促进再就业政策的落实。一是各地各部门要抓紧做好新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各责任部门要对相关人员做好培训,特别是要注意新旧政策的衔接,做到对政策文件有全局性认识,政策难题解释得清楚,具体操作熟练规范拿得上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宣传等部门,在春节前后集中开展一次“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春风行动”,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多种途径将新政策宣传到政策受益者,尤其是对就业困难人员政策宣传要具体到人。各“窗口”部门要有专门的咨询人员接待,发放宣传优惠政策的小册子,采取政策咨询现场会、送政策上门等形式将优惠政策送到下岗职工。二是各部门要协调做好新政策的落实。要充分发挥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形成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同推进、全方位落实政策的机制。要充分发挥省小额贷款联席会议协调作用,着力做好信用社区推广,进一步研究小额贷款发放工作激励机制,加大小额贷款工作力度,简化手续,把握好“贷、用、还”三个环节,努力保持小额贷款发放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确保5亿元,力争6亿元,再增加1亿元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要继续将落实企业促进就业政策作为工作重点,重点落实主辅分离、小额贷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政策。继续加大对困难行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的力度,特别是要将针对“困难对象”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继续举行省市县三级联动春季招聘大会和“再就业、心连心”送岗上门活动。三是各设区市要结合具体目标任务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保证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到位。根据政策调整和2006年目标任务,省本级预算安排1.8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同时,力争中央补助资金在去年的基础上,也有所增加。

  3.全面完成并轨任务,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今年,各市、县并轨任务为3万人。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和政策协调,对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操作程序要精益求精,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实施并轨的企业进行检查,确保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进行操作,做好并轨的下岗职工社保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在推进并轨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各地要切实做好本地的并轨工作,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并轨任务。要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失业监测信息网络,开展失业监测,对失业进行调控。做好国有大型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加大探索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联动机制,完善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全省养老保险费征缴61.5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4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0万人。

  4.加大创业和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的能力。一是要继续完善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继续实施工业园区技能岗位对接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基地建设工程、技能人才岗位成才示范工程和小企业孵化工程四大工程,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全年创业培训2万人,重点培养1000名有项目有开业计划书的项目执行人,树立100户小企业的创业典型。二是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部门配合,优化整合各种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三是做好5000名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的工业园区技工定向培养。四是做好公共实训中心的前期规划论证和项目申报工作。抓好省级公共实训中心的规划论证,有条件的设区市也可开展建立公共实训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5.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统筹城乡就业。要按照“新三化”的要求,在加强各地就业和再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和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功能。以主动服务、个性服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高效服务为标准,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免费就业服务、再就业援助、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领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建立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接受社会监督的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的乡镇,凡尚未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要在2006年底以前建立起来。各地要在实施金保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纳入总体建设方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今年6月底前实现11个设区市的社区、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县(市、区)和设区市四级同城联网,力争2006年底前全省实现五级联网,并做好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联网准备。要进一步规范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部门分割,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将打击劳动力市场违法乱纪行为、规范职业中介和劳务派遣等列入工作重点,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坚持“省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举,省内培训与省内外就业并重”的方针,加快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市场机制、管理制度的对接。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目标,以泛珠三角“9+2”劳务合作机制为依托,继续推进“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入基地”双百工程建设。不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为自主出国就业提供更为宽松和便利的条件。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