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我国通胀压力渐显 加息预期增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3 15:08
人浏览

  近日,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4月份我国经济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同比上涨2.8%,较上月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创18个月以来新高,环比上涨0.2%;较上月-0.7%加快0.9个百分点,也较历史正常值-0.1%高出0.3个百分点,这也是年内首次出现CPI环比超过历史正常值的情形。实际上,自2009年11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已经持续6个月为正。

  4月CPI涨幅超出预期。而今年的前4个月的物价指数增长了2.4%,已经超过了1年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这一数据接近政府制定的2010年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之内的红线。

  对于创出18个月新高的CPI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仍然认为 “比较温和,可以容忍”。据他分析,4月份CPI走高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推动的。4月份的食品价格因全国大部分地方气候异常并影响到交通运输不畅,同比上涨达5.9%,推高CPI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4.5%,推高CPI上涨0.7%,两者合在一起占了CPI上涨因素的93%。因此4月份CPI走高属于结构性温和上涨,不是一种全面的物价上涨。

  有关专家指出,说CPI涨幅温和,还要通过比较来看。一是和国内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来比,2.8%的CPI涨幅并不高;二是和经济复苏中的其他国家相比,3月份美国的CPI涨幅是2.3%,印度是14.9%,4月份巴西的CPI涨幅达到5.2%,墨西哥达到5%。考虑到各级政府对物价的重视和去年基数的前高后低,虽然近期CPI上涨压力较大,但是把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仍然是可能的。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评论4月份再次走高的CPI时表示,推高CPI的主角是食品,尤其是蔬菜的价格,应该警惕个别商品导致的全局问题。同时,他预计未来3个月CPI还会继续走高。姚景源重申,今年物价水平控制在3%的目标,实现起来“有难度,能实现”。

  不过经济学家们就没盛来运这么乐观。随着CPI高企,从今年2月份开始,就已经超过2.25%的1年期存款利率水平,让中国进入了实际负利率时期。尽管今年以来央行已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但4月CPI的出炉再度触动了市场关于加息的敏感神经。有市场人士甚至称,不排除本周末加息的可能性。一旦未来的CPI数据突破3%的敏感区域,央行的加息压力就会相应增大。有专家预计加息不会在5月份出现,但在CPI突破3%的6月—9月,则可能是央行启动加息的时间窗口。当通胀到了一个加速上升期,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会很快出台,二季度可能加息0.2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政府正密集出台措施打压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内需前景亦不明朗,再采取进一步紧缩措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表示,目前中国的加息空间很小,即使有可能加息,加息幅度也非常有限。巴曙松表示,目前,我国面临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低利率时代。未来两三年内,美元利率可能在当前水平上涨一至两倍,但和历史高位相比,依然处于低位,这客观上制约了中国的利率政策调整。在外部低利率水平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中国的利率如果出现过大幅度的上涨,会加剧货币政策的压力。考虑到央行不久前刚刚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短期内重启加息不太可能,最快也要等到6月份。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