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流动儿童教育引人忧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4 10:58
人浏览
9岁刚刚 “幼升小” 14岁还未 “小升初”

流动儿童教育引人忧

——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

  记者:目前我国大概有多少流动儿童?政策层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有过哪些关注?

  段成荣: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达到1.45亿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将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一批被动迁移的流动儿童。目前,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2500多万。

  国家十分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较快得到了解决。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 “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 “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记者:尽管在全国义务教育的宏观政策中,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几次受到关注,但现实是,仍不时听到城市里的流动儿童入学难,找合适的学校不容易。关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您认为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段成荣:由于国家的重视,近年来流动儿童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但还有部分儿童没有及时完成义务教育,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全国十多个城市集中了近半数的流动儿童,而在这些城市内部分配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这里的学校在接纳他们时有困难,使流动儿童集中的城市面对义务教育的压力很大,入学的困难多。尽管国家已有解决思路,但对于这些流动儿童集中的城市,仅靠这个政策还不够。在进一步挖掘公立学校的办学潜力、增加流动儿童就学容量、放宽流动儿童入学条件的同时,希望中央给这些城市加大投入,给予更大的经费支持。

  二是流动儿童还呈现出明显的迁移特征。跨省、省内跨县和县内跨乡镇的流动儿童各占1/3。各类流动儿童就学状况差异较大,跨省流动面临的问题更多。国家至少从教育上来讲,应分门别类给予支持,尤其对跨省的、人员集中的地区,中央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省级政府应主要承担起解决省内跨县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职责;县级政府应承担起解决县内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分配相关资源时,也要以实际的流动儿童分布数据为依据。

  此外,还应发动大城市的社会多方力量办学。对私立、民间兴办的流动儿童学校给予合法身份,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建议教育部在进行 “入学率”和 “巩固率”等教育统计时,将统计口径由现行的 “户籍人口”统计改革为 “常住人口”统计,从而将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的教育考核之中,以促进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

  记者:除了国家、社会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给予很多关注外, “流动”的家长们也需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农民工四处流动,加上对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所以流动儿童 “该上学时不上学”的现象是不是很普遍?

  段成荣:当然。按照我国 《义务教育法》,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及时入学,但全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表明,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47%。与不能适时入学形成对照的是,在流动儿童中 “超龄”学习的情况比较普遍。9周岁和10周岁流动儿童还在上小学1年级的分别占同年龄流动儿童的20%和5%;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上小学的流动儿童所占比例则分别达到32%和10%。

  儿童成长和儿童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流动儿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为不断流动而有过或长或短的失学经历,因此,在流动儿童中 “超龄”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每耽误一个学期,对他们的未来成长都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应加强对适龄流动儿童入学情况的监督,对不主动送子女入学的流动儿童家长要给予批评教育。

  记者: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目前处于什么状况?

  段成荣: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还未得到应有重视。目前我国流动儿童中3~6周岁学前儿童的入托率只有61%,明显偏低。未入托的原因主要包括家长认为入托费用太高、入托没有必要、在家里看护更好。学前教育是儿童培养的重要阶段和步骤,要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不足的问题,既要收费合理,又要唤起 “流动”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记者:与一直在农村或城市的孩子相比,漂泊流动的生活铸就流动儿童特殊的心理。

  段成荣: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的 “边缘”角色。他们生活在城市,入读的学校叫打工子弟学校,他们不能在城市参加中考或者高考。

  不仅如此,大龄流动儿童问题还有其特殊的尖锐性:第一,无论是这些儿童还是他们的父母,均把这些儿童的“出息”视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他们将难以接受 “没有出路”的结果;第二,流动儿童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学习,他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城里人。老家农村的各种文化习俗都不了解,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了。更重要的是,流动儿童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准城市居民,没有父辈的恋乡情结,基本上不可能回到户口所在地的乡村生活。第三,这些流动儿童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不管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少年,仍然习惯将自己当作乡下人,已经习惯了各种不平等待遇。而这些流动儿童中的很多人已经将自己当成城里人了,而且他们更多地具备了拒绝不公平待遇的精神和能力。在不公平面前,这些流动儿童的 “对抗”将大大超过他们的父母。

  记者:今天是 “六一”儿童节,针对流动儿童问题,您有什么想对社会呼吁的吗?

  段成荣:希望整个社会、政府、相关部门能及早重视、研究、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他们或许就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