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候鸟”式打工“伤不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6 12:49
人浏览

  在青岛多个劳务市场里,不少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言:“人越来越难招了。”但是打工者坦言,沿海城市生活成本高,城市吸引力不足,他们对工作环境舒适度的关注远甚于父辈,不想再做打工“候鸟”。(2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几代农民工,以自己的辛勤付出,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送去了“人口红利”。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远离家乡,产生了“留守儿童”、“守村妇女”。很多留守一族,由于缺乏亲情抚慰,产生了严重的情感障碍和心理疾病,使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础,发生了动摇,这样远离家庭和亲人的打工方式,真的“伤不起”。

  他们,透支了身体的健康,在非常恶劣,甚至有害的生产环境里超时超负荷地加班,身心都受到伤害,有的还走了极端。河南的农民工在打工中不幸患上了职业病,为了求得公证,换取最后的医治,无奈之中,不得不“开胸验肺”,真的是“伤不起”。

  他们,无论男女老少,在春节前后,都是“春运大军”中的一员,为了一张回家的票,在售票窗口打地铺,在风雪中排长龙。更有甚者,千里走单骑,骑摩托车,骑单车,顶风冒雪,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回到家乡,真的是“伤不起”。

  他们,在城市,干的是苦活、累活、脏活,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并且可能面临讨薪难。在异地他乡,等不起,也“伤不起”。

  现在,不想再做打工“候鸟”,除了新一代人观念的改变之外,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国家政策的倾斜,中西部地区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像重庆的笔电产业、汽车产业,就吸引了本地的许多劳动力,当打工者发现在家门口企业工作就可以赚得同外出打工一样的钱时,还有什么理由外出呢?

  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根本上着手,这就是把农民变市民,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所以,必须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等方面着手,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这才是治本之策。我市的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已经迈出了喜人的一步,笔者希望能更强有力地推进,使农民工不再当“候鸟”,而是城市建设者中的一员。

  阅读延伸:工资福利 劳动就业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