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第一阶段对口就业援助任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30 13:29
人浏览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江苏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立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号召,上下联动,全省动员,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踊跃缴纳特殊党费,迅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活动,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6月30日,国务院在成都召开了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工作座谈会,张德江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江苏、四川两省政府签订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议书。会后,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对口就业援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坚持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并重,岗位援助、培训援助、政策援助并举,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圆满完成江苏、四川两省政府对口就业援助协议书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截止9月30日,累计向四川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42870个,完成两省政府协议书目标任务的429%;累计吸纳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灾区劳动者7787人次,其中来自四川灾区6273人次(人次数包括来江苏就业后又离开的灾区劳动者),目前仍在江苏就业的5212人,超额完成两省政府协议书签订的5000人目标任务。

   一、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建立对口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江苏省从多个方面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厅党组专题研究部署对口就业援助工作,迅速成立省对口支援灾区就业援助工作领导小组,由陈震宁厅长任组长,吴可立副厅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就业和失业保险处、培训处、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劳动监察总队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具体承担联络协调等日常工作。二是制定援助工作方案。为了解绵竹灾区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口就业援助方案,陈震宁厅长深入灾区,分别与四川省和绵竹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同志进行细致商谈;吴可立副厅长带领就业和失业保险处、培训处、就管中心、鉴定中心等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到灾区与四川省、德阳市及绵竹市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座谈,在就业援助、培训援助和技能鉴定三方面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备忘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对口就业援助工作方案,确立了“长计划,短安排,分阶段实施”的工作思路,提出未来三年为对口灾区提供不少于3.8万个就业岗位信息。三是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自7月份以来,已经4次召开全省性的对口就业援助工作会议、座谈会和报表会审会,及时总结前一阶段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分别就对口就业援助工作总体安排、三次专场招聘活动举办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作的开展。为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对口就业援助的阶段性目标,明确将对口就业援助纳入年度就业工作目标一并考核。同时,自加压力,提高目标,在两省政府对口就业援助协议书确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到9月底为灾区提供1.8万个有效岗位信息,帮助6000名灾区劳动者输出到江苏就业。在7月30日召开的全省对口就业援助工作会议上,吴可立副厅长与13个省辖市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四是率先设立服务窗口。为更好地服务灾区群众,确保三年援助计划的落实,率先在绵竹市设立了对口就业援助服务工作站,并在7月6日首场招聘会上正式挂牌运作,意味着江苏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抽调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业务熟悉的工作人员,协调、管理江苏企业到绵竹招聘等工作,及时搜集反馈灾区劳动力资源和培训信息,常年为灾区务工人员提供江苏企业的岗位信息。各市迅速贯彻部、省一系列工作部署和要求,及时成立由一把手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就管中心具体负责、有关职能处单位参加的对口就业援助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对口就业援助工作方案,市、县(市、区)、街道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全省已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工作体系和目标到基层、责任到人头的考核制度,为开展对口就业援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南京市制定了“六个一”专项举措,通过成立一个专门领导小组、落实一批有质量岗位、签订一份爱心岗位协议、出台一项专门扶持政策、制定一张统一招聘简章、建立一项长效就业援助机制,全力推进对口就业援助工作。

  (二)精选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机会。

  为扩大灾区群众择业范围,增加灾区群众就业机会,江苏省专门下发开展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按照用人单位证照“三齐全”和就业岗位待遇、社保、住宿“三落实”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广泛采集岗位信息,并明确规定提供的就业岗位工资待遇不得低于1000元∕月,力争达到1200元/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免费食宿。截止9月30日,全省已经累计向灾区提供符合上述条件的优质、有效岗位信息42870个。一是出台政策创造岗位。根据部里文件精神,结合江苏省情实际,会同省财政厅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来苏务工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就业援助有关政策的通知》,制定出台鼓励灾区劳动者来苏就业和江苏企业吸纳灾区劳动者的优惠扶持政策,其中将部里规定的社会保险三项补贴扩大到五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鼓励企业主动把更多、更好的岗位拿出来支援地震灾区。宿迁、镇江等市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为灾区务工人员发放200元—300元/人.月的岗位补贴;苏州市对吸纳通过市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组织招聘或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绵竹灾区务工人员,月基本工资达到1200元以上、提供免费食宿、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单位,除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外,再给予200元/人.月的对口就业援助定额补贴。二是深入企业挖掘岗位。苏州、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市就业管理中心主任亲自带队,深入企业采集岗位信息,核实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用工承诺,并实地察看生活设施和用工环境;盐城市、县(市、区)两级劳动保障部门分别召开规模企业劳资人员会议,向广大企业宣传对口就业援助的重大意义和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号召企业拿出优质的就业岗位向灾区群众奉献爱心。三是面向社会征集岗位。省职业介绍中心组织开展了供岗援川大行动,向省内广大爱心单位发出“供岗援川倡议书”,苏果超市、国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大桓集团等数十家爱心单位报名参加“供岗援川”行动,提供了符合灾区群众特点、岗位技术要求较低的百余个就业岗位信息。南京市劳动保障局在全市开展爱心岗位征集活动,召开提供爱心岗位动员大会,设立爱心岗位专门联系电话,签订《南京市支援四川灾区爱心岗位援助协议书》,从苏宁物业、雨润集团、向阳渔港等9家单位精心筛选出2410个爱心岗位送往灾区。徐州市通过《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和徐州电视台等强势新闻媒体开展岗位采集宣传工作,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提供符合条件的岗位信息,在全市向灾区传递的岗位中,有近15%为企业主动申报。 [page]

  (三)举办专场招聘,帮助及时就业。

  为搭建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平台,促进灾区群众及时输出到江苏就业,在绵竹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江苏省先后组织13个市分别于7月6日、8月15日和9月9日赴四川绵竹成功举办了三场对口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全省共有87家企业参加现场招聘活动,提供14400个优质岗位,涉及纺织缝纫、电子操作、餐饮服务等近百个工种,累计有17300人次的绵竹劳动者进场咨询或求职,1965人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17人成功输出到江苏企业上岗,实现了“市市都参与、月月有招聘”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效益。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对口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得到了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在7月6日举办的首场招聘会上,江苏省政府李一宁副秘书长、省劳动保障厅吴可立副厅长和四川省劳动保障厅陈璞副厅长、绵竹市政府及市劳动保障局有关领导亲自参加了现场招聘启动仪式,并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全省13个市劳动保障局均由分管局长、就管中心主任亲率企业前往,苏州、无锡、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等市一把手局长也亲自参加招聘活动,现场为招聘企业和求职者牵线搭桥、答疑解惑,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二是企业踊跃参与。全省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报名参加专场招聘会。参加招聘活动的,既有江苏洋河酒厂、中国石化连云港碱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红豆集团、阳光集团等上市公司,还有苏州佳能、东丽酒伊织染、箭鹿集团等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他们都把最好的岗位、最优的待遇提供给灾区群众。泰州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全部实行招聘条件“三降”,即降低年龄要求、做到有应就聘,降低技能要求、做到先培训再上岗,降低学历要求、做到能招尽招,当场接受报名130人,成功录用40人。三是两地密切配合。为确保招聘活动成功举办,江苏、绵竹两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前对接、及时沟通、密切协作。首场招聘活动前,专门派出由就业管理中心主任带队的工作组,赴四川进行了十多天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四川省和绵竹市劳动力资源、劳动者就业愿望以及近年来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情况,就招聘会举办的各项细节问题与绵竹市劳动保障部门进行了认真磋商。对正式录用的灾区劳动者,江苏省会同绵竹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前制定了详细的送工方案,采取省、市、企业“两地三方”联合送工的方式,统一组织他们乘火车来江苏就业,确保全程安全。各市也加强了与对口援建乡镇的联系,苏州、南通等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用人单位深入到对口援建乡镇举办小型招聘会,把就业岗位直接送到灾区劳动者的家门口,取得了良好效果;淮安市专门邀请对口的玉泉镇劳动保障所长一同送工并实地考察企业,慰问灾区务工人员,使该所长对淮安市的企业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表示回去后将动员更多的当地劳动者到淮安就业。

  (四)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方位服务。

  为多渠道帮助灾区群众在江苏及时就业。省职业介绍中心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针对灾区外出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第一时间推出职业介绍服务五项措施,即:设立专门的“灾区外出务工劳动者、川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服务窗口”;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开通就业援助心理咨询指导热线电话;开展向灾区高校毕业生送一套就业政策资料、一次面对面的职业指导、一组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引导的“四送”服务;发放联系卡,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实行专人专档、定点帮扶。镇江市鼓励前期来镇就业人员通过打电话、写家信等方式,带动更多的灾区劳动者来镇就业。据统计,仅丹阳、扬中两市通过这种方式来镇就业的灾区人员就有308人。

  (五)实施培训援助,促进素质就业。

  为帮助灾区群众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工资收入,面向灾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援助。一是开展技能培训援助。在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倡议和推动下,红豆集团向绵竹市免费赠送了50台、价值达十多万元的电动缝纫机,在灾区率先设立对口就业援助培训基地,并选派技术人员和培训教师赴灾区安装设备、指导培训,支援绵竹灾区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红豆集团绵竹培训基地于8月初正式建成使用,成为由企业向灾区捐赠设备建立的全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就业援助培训中心。8月25日,罗志军省长亲自为红豆集团缝纫培训基地揭牌,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副省长史和平也出席揭牌仪式,大大激励了两地劳动保障部门和江苏用人单位开展技能培训援助的积极性。目前,首批学员已完成培训计划,部分学员已成为红豆集团的新工人,到年底将定向培训300人。南京市卡思迪莱服装有限公司也向灾区赠送了26台全新缝纫机,用以培训缝纫工。全国人大代表、扬州陆琴三把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琴还把培训班开到绵竹灾区,招收修脚工,经培训合格后,全部接收为该企业的员工。二是开展技工培训援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安排,江苏省首批接收了来自灾区技工院校的 518 名学生,接收人数占全国首批转读人数的40%。为确保这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江苏省对就读学校作出统一安排,确定了23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承担接收任务,并要求接收学校为灾区学生准备好学习生活用品,妥善安排食宿,承担学费、生活费和一次性交通费等费用。13个市已经或正在办理灾区技工院校学生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手续,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江苏省劳动保障厅还联合省文联、省慈善总会等单位举办了五场“呵护心灵、还原笑脸” 欢迎地震灾区同学慰问演出校园行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优化服务管理,实现稳定就业。

  为帮助灾区务工人员走出地震阴影、适应江苏生活、实现稳定就业,江苏省加快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管理服务体系,为灾区务工人员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一是精心安排生活。每次灾区务工人员抵达时江苏时,当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都组织企业举行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用专车把他们送到企业,并免费发放生活用品。广大企业想方设法为灾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南京龙威服饰企业为灾区务工人员的宿舍连夜安装了空调,并免费为他们办理了一张充有116元话费的南京移动市民卡,以方便他们与四川家人联系;泰州市大中电机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为夫妻一起来工作的灾区务工人员专门安排了“夫妻房”;扬州五爱集团总经理亲自出面协调,帮助一对带小孩的灾区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托问题;盐城亨威集团专门聘请川菜厨师,制作适合四川员工口味的菜肴。二是欢度中秋佳节。今年的中秋节对于广大灾区务工人员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慰问活动,让广大灾区务工人员过上一个欢乐、祥和、难忘的中秋节。南京、镇江等市在中秋节前夕为每一名灾区务工人员发放了月饼,苏州市所有企业都为灾区来苏务工人员举办了中秋联欢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常州市专程到部分企业慰问灾区务工人员,举行“迎中秋”座谈会,和他们一起吃月饼、品香茶,并送上一些生活日用品。南通市东丽酒伊织染有限公司中秋前组织灾区务工人员到海边旅游,观海潮,采文蛤,参观海边风力发电厂,跳海上DISCO,晚上还在市区的一家大酒店集体聚餐,还为每个员工发放了200元的购物卡。三是合理调整岗位。无锡市百和织造股份有限公司将具备一定文化技能的灾区务工人员安排到管理岗位上,作为企业骨干培养,其中有一人已成为公司管理部经理助理;泰州市、镇江市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灾区务工人员,及时为他们更换企业、调整岗位,组织他们二次就业、三次就业;常州市还专门举办了“对口支援绵竹灾区再就业招聘会”,精心筛选出商隆产业、天虹纺织、广田服饰、常蒸蒸发器4家企业,提供100多个岗位,供要求更换工作的灾区务工人员挑选。南通市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神马电力公司招聘来的三名灾区务工人员,因不能适应工作场所的气味欲离职,极力为他们联系新的工作单位,最终将三人安置在东丽酒伊织染有限公司。对于一些坚决要求返乡的灾区务工人员,各地也为他们买好车票,送上火车,并及时电话通知绵竹市劳动保障部门,确保返乡人员安全到家。四是规范管理。按照部里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建立了《对地震灾区对口就业援助进度情况周报表》、《对地震灾区对口就业援助人员情况登记表》等五套报表制度,实行周通报、月调度、季核实,初步形成“人有表(个人登记表)、厂有册(人员花名册)、县(区)有帐(统计报表台帐)”的对口就业援助统计体系,为全面掌握灾区来苏务工人员情况、及时开展针对性管理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各地及时为灾区务工人员办理用工手续。南京市劳动保障部门主动上门,深入企业,现场为灾区务工人员办理录用备案;南通市及时为灾区务工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使一名刚在东丽酒伊织染公司就业、患有肾结石的灾区务工人员及时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待遇。 [page]

  二、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对口就业援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下一阶段,江苏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地震灾区就业援助调度视频会精神,全面总结前一阶段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思路,推动对口就业援助工作从紧急机制转入长效机制,通过向工作站派驻专职人员、公布工作站联系电话、传递江苏就业岗位和灾区劳动力资源信息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省厅驻绵竹对口就业援助工作站职能,发挥其窗口和桥梁作用,及时为灾区有输出愿望的劳动者提供岗位信息、权益维护、技能培训、政策落实等常态化服务,引导江苏企业和灾区劳动者有效对接,促进灾区劳动者向江苏有序输出并实现稳定就业。根据部里要求,经江苏省与绵竹市劳动保障局协商,初步确定江苏、四川两省第二期协议书的目标任务是,到今年12月底向绵竹灾区提供10000个有效岗位信息,直接帮助4000名灾区劳动者实现就业,其中1500人异地输出到江苏就业,通过对口援建项目吸纳灾区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500人。为确保完成上述任务,年底前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待两省政府协议书正式签订后,继续采取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将协议书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市帮一乡(镇)”的对口支援原则,进一步指导各市加强与各对口援建乡镇的联系,选派工作人员赴对口乡镇,协调他们组织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切实摸清当地有输出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可供输出劳动力的资源数量、就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集就业岗位。遵循“立足对口镇,面向绵竹市,兼顾其他灾区”的思路,在摸清当地劳动力资源、有针对性采集岗位的基础上,由各市自主组织用人单位到对口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鼓励各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企业在绵竹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委托培训、定单培训、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是认真做实基础管理台帐。继续按照“人有表、厂有册、县(区)有账”的要求,督促指导县(市)、区进一步完善对口就业援助统计报表制度,做实对口就业援助基础台账。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逐厂核实吸纳灾区劳动者情况,切实做到地区来源清、就业时间清、就业状况清、工资待遇清、政策享受清“五清”。严格按照部里的要求,准时上报对口就业援助各项统计报表。

  三是及时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四季度江苏省原则上不再统一组织全省性、大规模的专场招聘活动,主要采取向绵竹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等常规性手段、常态化形式,继续推进对口就业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大岗位信息采集和筛选力度,严格按照“好中选优”和“宁缺勿滥”的原则,以规模较大、待遇较高、用工规范并在本地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为重点,开展爱心岗位征集活动,及时向绵竹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用优质的就业岗位吸引灾区群众自主到江苏就业。充分发挥省厅驻绵竹对口就业援助工作服务站的窗口作用和纽带功能,为灾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信息、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为江苏企业提供招聘信息发布、招录手续办理等用工服务,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四是加快建设视频招聘系统。依托江苏省已经开发并正在使用的南北劳务交流视频招聘系统,加快建设与绵竹的对口就业援助视频招聘系统,通过提供技术支持、赠送视频设备等办法,帮助绵竹劳动保障部门设立视频服务终端,开通绵竹与省及13个市的视频招聘系统,定期组织全省用人单位和灾区劳动者通过视频系统开展异地面视、远程招聘,增强招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招聘成功率,降低招聘成本。

  五是全面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对口就业援助政策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灾区劳动者在江苏稳定就业的有效措施。将督促指导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补助标准,细化操作程序,确保国家和省出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深入企业,主动上门,广泛宣传,认真核实,及时为已经吸纳灾区务工人员的用人单位落实政策,兑现资金,力争做到政策落实的“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广大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督促检查,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是精心做好各项管理服务。为灾区来苏务工人员提供周到、细致、热心的跟踪服务是促进他们稳定就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定期走访企业,慰问灾区务工人员,全面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和联谊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设立并向社会公布灾区来苏务工人员投诉举报电话,依法查处各种侵害灾区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