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构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4 22:35
人浏览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构想

翁天真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一项重要、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只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剖析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到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途径、切入点、措施、办法。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

(一)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特点的企业制度。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社会化大生产为背景;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须是从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企业。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产销活动成为可能。企业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相适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国有企业将面临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挑战。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新形势下,必然要求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实现由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管理的转变。与此相适应,必然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而企业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要求的制度模式。

(二)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把公有制与市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原有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的制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解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体制问题。一是实现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能分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改变国家与企业的债务责任关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减少国有资本的运作风险;三是通过公司制改革,建立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产权结构,建立国有资产流动机制。以追求最高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灵活、迅速地调整资本投向。四是把市场分配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五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既然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市场主体、市场投资、市场就业、市场分配等一系列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和机制。

(三)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所谓规范,就是要依法进行规范。要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建立规范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三者的权利得以保障,三者的行为受到约束。

(四) 现代企业制度是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本身是由企业财产制度、企业法人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层次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要求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求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工作,建立各级、各个环节的严格责任制度。重点要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除加强物的管理以外,我们还应加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某种意义讲,人的管理比物的管理更重要。要完善劳动合同制、推行职工全员竞争上岗,加强定员定额管理、健全劳动岗位测评、劳动评价考核制度、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总之,企业内部各项制度以及管理技术、方法、手段和决策,都要求实现科学管理。

正是根据上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抽象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基本待征,即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二、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改入分配制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是与前面所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为了更好地把握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我们可以下一个尝试性的定义: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建立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具有市场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和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

(一) 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

1、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特点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产权结构。与此相适应,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企业法人对出资者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及其增值形成的财产依法享 有占有、使用、获益和处分的权利;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区别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一体化的单一产权结构特点。多元产权结构必然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必须建立以民主程序为特征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产权主体,享有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

2、是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由于我国对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因此,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与公司制的组织结构相适应。对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制定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

3、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因此,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企业的效益或剩余收益是由劳动、技术、经营管理、资本待等产要素投入组合形成的,因此,应按照要素贡献价值和供求关系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以及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对要素价格的形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是规范、科学的具有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企业内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首先,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是建立在符合国家有关收入分配的立法和法规,符合政府的宏观调节制度前提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配;二是必须建立利益制衡、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基础上的企业自主分配方式;三是收入分配制度本身必须科学合理,使收入分配与其要素贡献大小相吻合。为此,必须加强企业收入分配的科学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岗位测评制度、科学的劳动评价制度、现代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制度按劳动者实际提供的有效劳动评价贡献大小,按行业平均利润率和行业资产保值增值率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建立符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要进一步深 化企业内部分配改革,强化基础管理和科学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

1、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而且,由于产权结构单一,劳动力的产权主体地位不明晰、经营管理要素的产权主体地位和技术要素的产权地位也不也不明晰,因此,只能实行单一的不充分的按劳分配方式。我们要建立的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且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除工资收入分配以外,还可以实行按资分配、按经营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和按劳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

2、 具有能增能减的利益激励与约束的机制。这是区别于原有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工资收入能增不能减是传统体制下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工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机制有所克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而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则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职工岗位责任的轻重和劳动贡献的大小,建立收入能增能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 建立健全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集体协商利益制衡的企业自主分配方式。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国有企业中直接由国家、企业对职工确定工资的方式,明确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集体协商机制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使收入分配的决策体现民主决策、集体决策,使企业自主分配方式更趋完善。

4、 强化企业内部分配的基础管理和科学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和科学管理是永恒的主题,而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分配决策的科学化。对传统的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习惯于执行国家的分配政策,而对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而言,要求分配分配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要求运用先进科学的制度、措施、技术、办法。第二,要求分配决策的科学。第三,要求分配基础管理的科学。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创新就是为了使收入分配制度更加科学,分配决策更加科学、分配管理更加科学。

5、 实行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的宏观调节体系。传统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特征是实行计划调节和政策调节,而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因此,必须引入市场分配机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应与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相衔接。建立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的宏观调节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环节。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讲,是建立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前提条件。

三、 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框架设计

根据四中全会精神,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分配制度的创新;二是分配机制的创新。三是分配管理的创新;三者相辅相成。分配制度创新是根本,分配机制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基础。

现代企业的员工收入分配结构,应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因此,企业职工的收入由工资收入和生产要素收入两大部门组成。职工的收入分配制度方案的设计应与职工的收入结构相适应。第一部分是在成本内列支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部分是在税后利润中列支的要素收入分配制度。

(一)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

1、 工资水平的测算。设计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应测算工资水平,包括人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测算,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的测算,人均奖金等非基本工资收入水平的测算。要使企业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相适应,使企业职工工资与与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相衔接、与岗位劳动贡献大小相适应,并使基本工资与非基本工资部分保持合理的结构。通过测算,把握企业工资收入的总水平、基本工资与非基本工资部分的合理结构。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是设计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本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是设计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前提条件。岗位劳动贡献大小是确定职工收入差距的基本依据。经测算确定的水平要适度,既不能把工资水平定得过高,也不能把工资水平定得过低。因为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 基本工资制度模式的选择。即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基本工资制度。如岗位工资制、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岗位技能工资制、薪点工资制、系数工资制等。

3、 设计奖金制度、计件工资或企业内部的多种效益挂钩的分配办法。建立内部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 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进行岗位劳动测评、定员定额制度、劳动技能考核、劳动成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分配的基础管理制度,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依据。

(二) 要素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

要素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进程相配套。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实行员工持股制度。要正确处理资、劳、技术、经营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企业在股本结构设置上要公平合理。股本结构决定于要素结构和要素贡献大小。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资本股劳动股的比例关系,劳动股只能占很小的比例,而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动股的比例就应大一些。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以技术入股方式确定相应的股份。资本股的结构也需进一步明确法人持股、经营者持股和员工持股的结构比例。

2、 设计员工持股方案。在股本结构确定之后,还应设计员工持股方案。包括经营者、企业经营管理层、中层、一般员工的持股比例、认购方法、管理机构等。要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经审批确定之后,员工投资入股应采取自愿原则。无论是资本股、劳动股和技术股、经营者持股在分配时应同股同利。经营者以贷款方式投资入股时, 应以投资收益首先归还贷款,不得侵占劳动股、技术股的收益归还经营者持股的贷款。

3、 经营者年薪制设计方案。经营者年薪制一般包括基本年薪加效益年薪两部分。基本年薪在成本中列支。效益年薪是经营管理要素的收益的体现。经营者年薪制的设计要重在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防止重激励、轻约束或重约束轻激励的两种不良倾向。

四、 建立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若干对策措施

(一) 加强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力度,增强企业内部分配自我约束能力。

人工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控制人工成本与控制物耗成本比较,前者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倍加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加强人工成本的监控与管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工作,强化人工成本管理意识,把加强人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作为新时期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内部分配自我约束机制的首要任务来抓。首先,要建立企业人工成本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对平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指数、人工成本比重等指标的考评,加强对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为主要指标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在加强本企业人工成本与本行业、本地区同行业和国外同行业比较的基础上,实行人工成本的预测、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人工成本水平和职工工资水平。同时,通过改进内部分配办法,对企业工资和资金分配,实行成本否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指导企业加强人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对工资成本和全部人工成本进行调查模底、预测分析,并建立控制调整、评价考核的科学管理系统,制定相应办法,定期发布本地区不同行业乃至全国和国外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提供人工成本预警预报等帮助和指导。

(二) 完善经营者要素报酬制度,增强对经营者的利益激励和约束的力度。

经营者是人力资源中最具特殊重要意义的群体。完善经营者要素报酬制度,增强对经营者的利益激励和约束的力度,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和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最佳切入点。1、要确立经营管理要素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对经营者所具有的经营管理要素的作用、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是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者要素报酬制度不落实的主要原因。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要素具有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的特点。一是主观能动性强;二是稀缺性;三是投资成本高;四是贡献价值大。正是由于经营者的职责和他所具有的经营管理要素的特点,使经营者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物。因此,应确立经营管理要素的重要地位和经营者作为经营管理要素的产权主体地位。2、推广经营者年薪制。经营者年薪制是经过试点有实践基础的实现形式。它优于月薪制,也优于基本工资加承包奖,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有利于建立经营者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比较科学和规范的经营者年薪制办法。既要承认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又要承认经营管理要素的贡献,允许经营管理要素参与分离利润。与此同时,还必须实行风险抵押、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以及实行“先审计、后兑现”等制度,确保经营者利益激励、约束机制的实现。3、积极探索经营者要素报酬制度的其他办法。对于不适合搞经营者年薪制办法的企业,也可以探索其他办法。但有关部门要做好经营者要素报酬制度不同办法之间的宽严平衡工作。

(三) 积极探索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四)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在总结已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一是要完善员工持股制度。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实行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实践中已取得成功,使企业凝聚力增强,因此,应借鉴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员持股的经验。二是要探索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途径和办法。在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中,对某项专有技术,可通进技术折股等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国有独资企业也应制定科技人员的激励措施,科技人员的收入应与其成果挂钩,采取高科技岗位津贴、项目成果奖、销售收入提成或技术分红等措施,确认技术要素增效的作用,鼓励科技人员作出的贡献。三是要积极探索在国有企业实行工资加劳动分红办法。所谓劳动分红,是指劳动者按其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参与税后利润分配的形式,这是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劳动力要素是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主体生产要素。长期以来,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地位没有得到科学的评价和确认,以致片面地提出“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这一提法抹煞了劳动力要素创造剩余价值、形成企业利润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平均主义,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因此,必须正本清源,确立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地位。首先应明确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是“谁投入、谁所有、谁收益”。由于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劳动力等要素都对企业利润的形成发挥了作用,因此,利润应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谁的贡献大,谁就应该多得。国有企业只有真正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确认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建立国有企业的内在动力机制。

(四)稳妥试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公有制企业试行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企业中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已是现实。因此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公有制企业中,实行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已成为必要,而且越来越成为可能。但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工资集体协商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利因素是为化解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提供了正常机制。其不利因素是当协商方式、方法不当时,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有可能推动人工成本的增长,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必须既积极、又稳妥,要在进一步健全企业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有步骤地进行试点。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法律上对集体协商的主体、准则、程序及其调解和仲裁进行规范,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协商中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与工资指导线、人工成本目标和市场均衡工资率的衔接,坚持平等合作、实事求是、协商一致的原则。

(五) 继续深化企业基本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整工资关系、规范工资支付行为的基础手段。为此,企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状况,继续深化基本工资制度改革。一是要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适合各自特点的基本工资制度,不搞统一改革模式。有的企业也可以实行“一厂两制”。二是要继续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要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劳动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岗级划分,加大岗位工资比重,调整岗位、技能工资标准,强化考核晋级工作,搞好动态管理。三是要在具备条件的企业逐步试行在岗位劳动评价基础上其他基本工资形式,如岗位薪点工资制等。

(六)不断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依法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整顿工资分配秩序,治理工资外收入项目。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如深圳特区,可以先行一步,实行“企业自主分配,国家征税”的目标模式。

(七)大力推广邯钢经验。邯钢搞好企业内部分配的基本做法,充分 发挥了工资分配在“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机制中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模式,充分发挥分配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济杠杆作用。

企业根据各自生产经营的特点,实行联利、联成本、联经营目标责任制、联产联销售收入;挂利润、挂经营目标、挂减亏等多种形式的按效分配办法。通过按效分配办法,建立企业内部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学会)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