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下不为例”伤害企业制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25 04:22
人浏览

许多企业管理者喜欢用 “下不为例”来处理员工和下级触犯制度及规定的情况,并美其名曰“人性化管理”。有的管理者甚至喜欢在大会上或在公共场所宣布对员工和下级“下不为例”的处理决定,用来显示自己宽大为怀的管理风格。其实,“下不为例”的处理方式遗患无穷,也是造成企业制度化建设无法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

那么,“下不为例”对企业管理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伤害制度的权威性

企业制度一旦推出,就具备了一定的刚性,触犯者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才能让其得到教训,认识到制度的严肃性,同时让那些对触犯制度抱侥幸心理者引以为戒,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但是,“下不为例”却使制度失去了权威性,没有了权威的制度自然难以有效执行。

  破坏制度的公平性

企业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否则,制度成了让人们认为是对人不对事的游戏,很难让大家信服,从而不去遵守。

尽管管理者认为“下不为例”是对首犯者的“法外开恩”,而且自己的警告也可以对其他员工产生警戒作用。但是殊不知,这样做破坏了制度的公平性,大家会认为,凭什么他能“下不为例”,我就不能?一些人就会成为继续破坏制度的“勇士”,让管理者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而对于其他员工来讲,既然制度不公平,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老老实实去遵守呢?

  形成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毒文化

在一个企业中,总是存在文化的,而且这种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日常行为。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所处的环境影响,这种环境对员工的影响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些员工在一个管理比较规范、制度执行比较严格的企业里,会自觉遵守企业的制度;但是到了一个管理比较混乱、大家都不把制度当回事的企业里,时间长了也会变成一个不把制度当回事的员工。

所以,“下不为例”一旦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现象,就会使下级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 “下不为例”的习惯,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形成大家都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于是企业的毒文化也就产生了。

当管理者还在为员工没有制度意识、执行力不强、管理工作难做而困惑的时候,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下不为例”的管理者。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