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担保时效与诉讼时效区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5-09 15:20
人浏览
导读:

实践中,对于担保行为的处理情况,这是需要按照有关的情况进行,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手续进行处理。那么,担保时效与诉讼时效区别?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担保时效与诉讼时效区别

  一、担保时效与诉讼时效区别

  保证既适用保证期间的规定,又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关系表现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均可能导致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但二者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保证期间主要适用于形成权,其效力在于消灭实体权利本身,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或延长的情况;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其效力在于消灭请求权的胜诉权。

  诉讼时效可依法中止、中断或延长。在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人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因此免责,不存在诉讼时效问题。在保证期间内,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即受诉讼时效的制约。依担保法解释,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保证责任的诉讼时效,从判决或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保证债务诉讼时效同时中止。

  在连带责任保证的情况下,连带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责任的诉讼时效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保证债务诉讼时效同时中止。

  保证人对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都有哪些

  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如下: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三、过了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

  (一)义务人产生抗辩权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超过诉讼时效,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二)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超过诉讼时效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三)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超过诉讼时效后,法院不应当主动依职权审查诉讼时效是否已经届满,不得主动援引诉讼时效的规定。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担保时效与诉讼时效区别的相关知识,超过诉讼时效后,法院不应当主动依职权审查诉讼时效是否已经届满,不得主动援引诉讼时效的规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