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个体工商户没跟员工签定劳动合同,要给员工买保险吗?如果需要,给员工一定的保险补贴可以吗?

保险纠纷 2018-09-02 09:48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住院补偿医疗保险又称津贴型医疗保险。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规定补贴标准,对投保人进行赔付的保险。申请理赔时,无须提供费用发生的相关票据原件。如果您已参加了社保,想以商业医疗险作为补充手段,以转嫁需自费负担的部分医疗费或分担因住院、手术造成的收入损失,那么,补贴型医疗保险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补贴型医疗保险又称津贴型医疗保险,是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时,由保险公司提供补偿的收入保障型保险。通俗讲是一种无论实际治疗花多少钱,保险公司都按照合同规定补贴标准,对投保人进行赔付的保险。
    因此申请理赔时,无须像报销型医疗保险那样,要提供费用发生的相关票据原件。在目前市面上,保险公司推出的补贴型医疗保险,主要有按住院天数累积给付的住院补贴型医疗保险,以及向接受手术者提供的手术费用补贴型医疗保险。
    [1]
    补贴型医疗保险分为1年期、终身型及介于两者间的定期型(如10年、20年期)。1年期补贴型医疗保险最大优点在于其灵活,投保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保障额度;而缺点在于需每年续保,一旦发生重大疾病,以后年度续保难度会随之增加;这类保险的保费也会因被保险人年龄的增大而逐年上升。
    对终身的补贴型医疗保险,保险公司一般采用平准保费,即保费不会随被保险人年龄增长或身体状况变化而增加,且不存在中途保险公司提高保费或拒保现象,可对被保险人生存期内的疾病进行重复理赔。
    正因为有这样的优点,使得终身的补贴型医疗保险的费率较高。
    补贴型医疗保险的特性,使其成为不用看社保“脸色”的医疗保险,它的理赔与被保险人花多少住院费或手术费无关,保险公司不会深究所花费用哪些是社保范围内、哪些又是社保外的。
    如果当前您已参加了社保,只是想以商业医疗险作为补充手段,以转嫁需自费负担的部分医疗费或分担因住院、手术造成的收入损失,那么,补贴型医疗保险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您好!没签劳动合同,没买保险,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
    一、未给劳动者购买保险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劳动者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每服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二、未签订劳动合同,其赔偿事宜如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一个月内未签劳动合同的,不需要因此支付补偿,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的合法期限。
    超过一个月,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补偿,公司若不支付,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
    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从第二月起支付每月二倍工资。
    自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如能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通常需要包含如下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搜索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是指上述规定以外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事项。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广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