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系一农村村民,2007年被告以自己的房屋抵押向我借款,现无力偿还,现经人民法院调解,愿以房抵债。问:被告只有集体土地使用证,没有房屋所有权证。我是否可以拿上人民法院的调解书和被告的集体土地使用证到土地部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的过户手续?还需要提供房屋所有权证书吗?在提供相关材料方面国家或国土地资源部没有没相关的法律依据?谢谢解答!

调解 2018-09-08 21:17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是指在不改变宅基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以农民住房所有权及所占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称贷款人)向符合条件的农民住房所有人(以下称借款人)发放的、在约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贷款。借款人以农民住房所有权及所占宅基地使用权作抵押申请贷款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不良信用记录;  
    (二)用于抵押的房屋所有权及宅基地使用权没有权属争议,依法拥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权属证明,未列入征地拆迁范围;  
    (三)除用于抵押的农民住房外,借款人应有其他长期稳定居住场所,并能够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同意宅基地使用权随农民住房一置
  • 个人房屋抵押借款利率的回答如下:房屋抵押贷款办理额度、年限、利率:
    1.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可办理最高额度为房屋总值的7成;
    2. 办理期限10年-30年,可自由选择;
    3. 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年息
    4.9%;
    4. 办理区域包括天津市内六区及周边地区!
    5. 办理前期无任何费用,不押任何原件,办理成功后再收费! 房屋抵押贷款办理基本条件:
    1. 借款人名下有已取得产权证的天津地区大产权私产房,产权清晰明确;
    2. 房屋类型包括个人住宅、商铺、公寓、别墅、经济适用房等等;
    3. 贷款用途主要用于个人购车、装修、旅游、出国、购买家具等等;
    4. 借款人必须年满18周岁,借款人年龄+贷款年限不超过65周岁;
    5. 房屋面积基本要求40平米以上,房龄30年以里;
    6. 处于按揭、抵押状态中的房产,无需清尾款,可直接申请办理二次房屋抵押贷款;
    7. 父母、亲戚名下的房产也可办理房屋抵押贷款,只要产权人同意;
    8. 产权人年龄过大,可通过三方抵押贷款的形式来完成办理;
    9. 个人征信逾期严重、不理想,黑户等均可成功操作办理;
  • 国有土地使用证可以过户吗?  
    1、国有出让性质的土地使用证可以凭房产证直接过户。  
    2、国有划拨性质在土地使用证需补交土地出让金后过户。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国有土地是禁止买卖的,但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出让的方式有三种:协议、招标、拍卖。  在这三种方式中,招标和拍卖具有公开性、竞争性,一般不存在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现象;协议出让由于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土地由谁使用,特别是土地出让金的确定,具有主观因素。非法低价(包括无偿)出让主要发生在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的行为上,因此规范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至关重要。  区别是否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现主要依据以下规定:1992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出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区别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不同方式,按标定地价的一定比例收取,最低不得低于标定地价的40%”;1995年又出台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确定办法》规定,协议出让最低价根据商业、住宅、工业等不同土地用途和土地级别的基准地价的一定比例确定,具体适用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确定协议出让最低价应当综合考虑征地拆迁费用、土地开发费用、银行利息及土地纯收益等基本因素。  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不得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协议出让最低价是衡量是否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标准。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确定,各地征收标准的制定以新增建设用地中依法纳入有偿供地的比例约为60%,从而确定平均纯收益征收定额标准,因此协议出让最低价的确定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协议出让最低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60%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改革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和土地资产处置审批办法的通知》,企业改制时,划拨土地需转为有偿使用土地的,按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与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差额部分核算出让金。据此核算出的土地出让金就有可能低于标定地价的40%,对于企业改制涉及的补缴土地出让金,不能按“不低于标定地价的40%”作为衡量低价出让国有土地的标准。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淮安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