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尊敬的律师,你好!本人挚友之父,今年62周岁,近日参与一个小包工头(无实际装修资质)承揽的一个工厂走廊天花板吊顶的装修工作,结果在工作中从2楼(约3米)不慎跌落,头部着地,经120抢救无效死亡(现场抢救)。当时施工现场没有一点的基本防护措施。公安多个部门综合勘察后定为“意外死亡”,是一个安全责任事故,因小包工头无赔偿能力,而企业的实力雄厚,企业也表态该企业赔偿的部分绝不推诿责任,积极承担责任。请问:1,这样的工亡事故,赔偿项目有哪些?赔偿方案大概怎样?赔偿数额有多少?(本地职工基本工资1000,平均月薪都在2000以上,而死者本人的日薪约80~100不等)2,赔偿责任中,企业应该承担多少?3,死者家属是否可以向企业要求赔偿更多的补偿金?4,如果双方协商未果,如走法律程序,大概会是怎样一个结果?殷切期待您的无私帮助!

损害赔偿 2018-07-07 04:46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指在职工因工死亡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对其直系亲属支付的一次性赔偿。职工的死亡使其亲属丧失了重要的生活来源,导致其生活水平的下降,这是工伤事故的后果之一,因此应当予以赔偿。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已经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本次修订,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其他: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第六十二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 死亡赔偿金,又称死亡补偿费,是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后由加害人给其近亲属所造成的物质性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  死亡赔偿金,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二年。死者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十年。
      侵害人致人残疾的,应当支付一定数额的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残疾者疾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计算。经法医鉴定为一级的,自定残之月起,赔偿十年;二至十级的,以10%的比例依次递减计算。
    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但最低不少于一年。
  • 《劳动合同法》
    38、46条规定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存在如下问题辞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未按也得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法法律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六、排除法律责任的
    七、违法法律规定的
    八、强迫劳动的
    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济南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