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有个开发商在我手里贷的款,在房产局办理的房屋预告登记证明,合同是3个月,时间到了以后他还想在用3个月,房产局的人说不用重新办理,让我俩每人写一个申请就行。我想知道这样受法律保护吗?房屋预告登记证明好像是有效期3个月,这样的话是否有效?在房产局办理的房屋预告登记证明,房屋预告登记证明好像是有效期3个月,是否有效?

房产纠纷 2019-05-26 05:41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合同要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另外,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则合同在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才生效。《合同法》
    第四十四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 商品房产权登记如何办理,  房屋产权登记,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由有关国家机关对城市房屋的所有权进行登记。房屋是不动产,取得、变更房屋所有权是以房屋产权登记为标志的,这与动产不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北京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都对此有相关规定。城市房屋买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占有房屋不代表取得了房屋所有权,还需要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商品房产权登记如何办理: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预售商品房购房人应当自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现售商品房的购买人应当自销售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内,持下列手续: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  
    (二)商品房销售专用发票  
    (三)商品房进住通知  
    (四)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五)初始登记批复  
    (六)契税完税凭证  
    (七)维修基金专用收款收据  
    (八)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所有权登记,取得房屋权属证书。  房屋所有权证书是权利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并对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唯一合法凭证。  由于开发建设单位原因,造成购买人在登记期限届满超过一年仍无法办理权属登记的,购买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诉讼开发商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
  • 《物权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那么,房屋预告登记效力是什么,  房屋预告登记效力是什么,房屋预告登记效力主要有:  预告登记发自于当事人申请的意思表示,且将请求权通过公示手段对外展示,反映了物权要求的公示原则。
    预告登记既是承认并保障权利人对房产将来的法律支配关系的制度,也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延伸。预告登记是请求权物权化的一种具体表现,预告登记所产生的应当是物权化了的请求权。
    预告登记时物权变动尚未实现,因此登记对象不是物权本身,而是将来房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因此请求权本身虽是一种债权,但预告登记使该债权具备了物权的某些效力,是请求权物权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预告登记具有排他性法律效力。预告登记使债权通过登记的方式记载下来并予以公示,这样,债权转化为准物权,债权的义务主体成为了不特定的,能够对抗第三人,即具有排他性。
    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义务人处分(不仅仅出售,还包括设定抵押等负担行为)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还具有追及效力,即将来的房产无论转让人转让给谁,或者房产被谁占有,经过预告登记的请求权人只要按照所签订的合同履行约定的义务后,都有权向房产实际占有人追及房屋所有权或者通过处分房产获得收益优先偿还债务的权利。
  • 合同如果没有自己约定有效期限则一直有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超出诉讼时效丧失的是胜诉权,而非请求权,随时可以起诉但如被告依法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法院可能支持。  商业合同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一方违约或产生实际损失时开始计算两年,且受诉讼时效中断中止影响。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诉讼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
    1、权利人提起诉讼。
    2、权利人主张权利。
    3、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产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拒力或其它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榆林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