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向我借钱的人跟我认识有三个月。在厂里认识的,后来他不干了就走了,过了半个月他来找我借钱,说他老婆住院了要用钱,我看他很急就借了他,去银行跟他取了两千给他,也没打借条,说3天就还我,可三天后他不但没还我钱,还张口跟我借,我感觉不对,就没借他?,还说他老婆做手术大出血。到现跟他打电话他也不接,就回条短息说他回老家了,我感觉他在骗我,他老婆也没住什么院,他是在诈骗吗?向我借钱的人跟我认识有三个月。我看他很急就借了他,也没打借条,他是在诈骗吗?

债权债务 2019-08-10 08:50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首先要有证据证明欠款事实,发货清单、借条、欠条、录音录像等可能反映其支款的书面材料,第二,至法院起诉要求还款并支付利息,第三,可查询其名下有无房产、车辆、存款并进行查封、冻结以便执行。第四,如还款期限届满两年,且期间追要过,需找证据证明,否则超出诉讼时效。
    第五,如存在担保人,在担保期限内经担保人立为共同被告,要求共同偿还欠款。
  • 夫妻离婚补偿应当写欠条。借条与欠条有区别,广义上欠条包括借条,借条是单纯的借款,而欠条可以是买卖、赔偿、不当得利等原因而产生,两者诉讼时效的计算也不一样。欠条是个人或单位在欠款、欠物时写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的凭证性应用文。
    如:
    欠 条
    ××年X月补偿XX人民币元,今写欠条,作为凭证。
    张x(签名盖章)
    ×年×月×日
  •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刑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
    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昆玉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