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交通事故,肋骨骨折四根肺不张,肺不张,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可以做伤残鉴定吗

交通事故赔偿 2024-04-10 14:17 人浏览
共8位律师解答
  • 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导致肋骨骨折四根、肺不张、锁骨骨折以及肩胛骨骨折等伤害,这些伤害可能对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您是可以进行伤残鉴定的。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七十六条的规定,鉴定伤残等级应当由当事人自行委托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评定。这意味着您可以自行选择一家合格的医疗鉴定机构来进行伤残等级的评定。 在进行伤残鉴定时,您需要准备相关的医疗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病历记录、影像学检查结果(如X光片、CT扫描等)、治疗过程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证据。这些资料将作为鉴定机构评估您伤情严重程度和确定伤残等级的依据。 伤残鉴定的结果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包括伤情恢复情况、功能障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等因素。鉴定结果将有助于您在法律上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在索赔过程中作为重要依据。 因此,建议您尽快联系具备资质的医疗鉴定机构,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伤残鉴定,以便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使用鉴定结果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在鉴定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 可以做,能不能达到伤残得看检查结果
  • 您好,可以等到伤好后去做鉴定
  • 责任怎么划分,事故发生多久了
  • 你好,你可以委托律所诉讼
  • 伤残鉴定需要到处理当事人交通事故的部门递伤残鉴定申请书,凭申请书获取此交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文书,拿此文书(一定是签字盖印的)到指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做鉴定。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应该携带的材料:
    1、被评定人应携带加盖办案单位公章和办案人签字的伤残评定申请书;
    2、携带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检查结果以及损伤初期和治疗终结后的CT、X片及诊断报告;
    3、从治疗医院借阅有关手术病历和检查记录;
    4、对被抚养人的劳动能力进行评定时,还应携带评定人的身份证及户籍证明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说明;
    5、评定时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定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对治疗尚未终结,因调解需要提供赔偿依据的,在申请书中说明;
    6、评定者需要亲自接受检查并缴纳规定的评定费用。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二条
    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在约定或者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并出具书面检验、鉴定报告,由检验、鉴定人签名并加盖机构印章。
  • 发生交通事故后这样做伤残鉴定:
    1、申请人向相关部门进行伤残鉴定申请;
    2、相关部门受理申请之后,委托相关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3、鉴定机构对申请人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鉴定并作出鉴定结论。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4.1鉴定原则法律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4.1鉴定原则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4.1鉴定原则
    应以损伤治疗后果或者结局为依据,客观评价组织器官缺失和/或功能障碍程度,科学分析损伤与残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事求是地进行鉴定。
    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致残程度等级者,鉴定意见中应该分别写明各处的致残程度等级。
    4.4致残等级划分
    本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致残程度等级划分依据见附录A。
    4.5判断依据
    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引起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因素影响,综合判定致残程度等级。
  • 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这样鉴定:
    1、申请人向相关部门进行伤残鉴定申请;
    2、相关部门受理申请之后,委托相关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3、鉴定机构对申请人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鉴定并作出鉴定结论。法律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4.1 鉴定原则
    应以损伤治疗后果或者结局为依据,客观评价组织器官缺失和/或功能障碍程度,科学分析损伤与残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事求是地进行鉴定。
    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致残程度等级者,鉴定意见中应该分别写明各处的致残程度等级。
    4.4 致残等级划分
    本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致残程度等级划分依据见附录A。
    4.5 判断依据
    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引起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因素影响,综合判定致残程度等级。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保山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8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