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金融时报:我们该怎样培养国际型的中国学生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3 22:50
人浏览

  西方无法指望保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部分时间内都享有的支配地位——东方超级经济大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正在毫不含糊地瓦解这种想法。其中原因显而易见:中国政府对商业采取了更加自由的态度,主要工业、商业与金融市场走向全球化。但我还要说,在这股趋势中,美国和欧洲某些商学院的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不作为”——可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西方商学院接收了大批野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专业人士。尽管中国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院校,但留学西方的热潮丝毫不见减弱。这些学生虽然一开始可能希望在西方成家立业,但现在他们中许多人一毕业就返回中国,以便学以致用。毕竟,全球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就在他们家门口,又何必留在西方呢?

  这造成了一种现象:西方正为培养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商业领袖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事实证明,这些商业领袖极欲利用他们新学到的技能,与西方竞争而非协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西方院校,可能正为削弱自己所在国的竞争力推波助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拒绝培养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就像某些粗劣的教育保护主义范例一样?这当然不可取。相反,西方院校应设法确保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都养成一种胸怀世界的开放心态,摒弃狭隘的自卫心态。

  中国不仅是媒体所描绘的工业大国,也是一个潜在的企业家大国。人们只要看到世界各地华商的想象力与努力,就能认识到,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进步,实际上是一种重大趋势的开端。当前的挑战是如何帮助有西方留学经历的中国企业家理解,西方未必是对手,而是一个资源丰富,可提供许多指导,机会众多的地方。

  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与美国百森商学院和浙江大学,合作推出了全球企业家课程,帮助来自世界的学生了解美国、欧洲和中国各不相同的市场与经营手法。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将培养出习惯于在国际团队中运作的企业家。

  这一做法的益处显而易见。根据世界银行去年对近4000家涉足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进行的调查,证明引入国际投资者,对企业在3年内从国内走向国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这种方式与中国接触和交流,虽说是小举措,但意义重大,也许能够化解中国和西方之间迫在眉睫的经济战争。当然,这无法一蹴而就。中国的国情复杂,文化多元、政治和历史的影响因素让人眼花缭乱,但必须迈出第一步。我相信,只要有想象力,努力去做,商学院就能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找到解决方法尽一份力量。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