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唠嗑是一门调解艺术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5 18:34
人浏览

  近日,在长春绿园区法院立案大厅内,立案庭副庭长王丛兰正在诉前接待来访的当事人。

  数据印象

  “布局”900多张嘴

  东北人给人印象会唠嗑。如今,这种源自民间的做派,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法院登堂入室。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检测、出口和汽车配套生产基地,绿园区法院辖区经济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高科技、新型案件层出不穷、矛盾纷争纷繁复杂,加上民事案件多发,近10年来民商事案件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现年均受理各类案件近5000件,其中民商事案件约为2500至3000件。

  案件成倍增长,但法院审判力量却没有同比增加,怎么解开这个看似无解的题?绿园区法院在吉林全省法院率先尝试调解前置,于2007年8月在立案大厅设立“人民调解窗口”,尝试将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推出了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多元纠纷解决的新机制,指导着全区9个民调委员会,靠着布局在全区的900多名民调员的嘴,和当事人说情说理说法,靠“唠嗑”每年诉前调解处理2200多件纠纷,极大地缓解了审判压力。

  记者亲历

  立案庭都是唠嗑高手

  宋保民是吉林电力物业分公司的员工,他们单位有一处房产出租到期了,租赁人不给腾房,通过诉讼他们胜诉。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他来申请执行。“对申请执行程序啥的我们都不了解,在窗口向立案庭的法官咨询,他们非常热情,我们唠了会儿嗑,法官就把该准备的东西交待到位了。我当场写了申请执行书,很快办完。满意!”宋保民不知道,为他服务的立案庭法官们,堪称是绿园区法院最精锐的一支队伍。

  作为“精锐队伍”,人员构成首先得有所体现。在法院里,年龄大的被后辈叫“老师”,立案庭里几乎坐满了绿园区法院的“老师”。立案庭庭长王鹰告诉记者,立案庭的法官平均年龄已经接近50岁,来立案庭之前,几乎都是各审判庭和执行庭的骨干法官。他们除了运用知识和经验在立案庭内接待当事人外,还需要在庭外培训指导绿园区900多名调解员,通过这900多名调解员,为当事人提供诉前服务,极大地缓解了法院审判和执行的压力。

  不过,立案庭的办公条件却很难配得上精锐队伍的门脸。绿园区法院的办公楼有些破旧,立案庭甚至可以称得上寒酸,在辟出一块区域作为诉前调解的办公室后,王鹰连办公室都没有。在大厅角落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上面写着:庭长接待。这是王鹰三年来最经常办公的地方。为了扩大服务面积,法院后来将一个法庭改造成现在的立案大厅。常年站在大厅门口的导诉员是一名吉林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是立案庭最年轻的“招牌”,要不是因为她20多岁,将立案庭法官平均年龄拉下来一截,立案庭法官平均年龄都可能突破50岁大关了。

  王丛兰是王鹰不久前刚刚到任的副手,绿园区法院以前没有立案庭副庭长。王丛兰半开玩笑地说:“我们院长知道现在干活缺人手,提了干部就没办事人了。”

  除了立案,王丛兰还要负责给全市900多名人民调解员当老师讲课。课程都是最直接明了的:金钱往来,只能打欠条和借条我们法院才认,打收条不好认定;家里人相互借钱,要是儿子跟父母借的,一定要让儿媳妇打条,姑娘借则要姑爷打条。“这都是审判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有血缘关系的人借钱,到时候赖账不好说。最怕儿媳妇姑爷不认账。”她讲课还给家庭暴力分了热暴力和冷暴力。“热暴力就是两人打仗(东北话:打架),两个人几个月不理对方就是冷暴力,也可以起诉。”

  做这些工作,不会有具体的套路指导你出拳。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王丛兰学会察言观色,针对一些当事人的特点,甚至会根据情况从看手相、聊血型等方面入手和当事人唠嗑。“在法院工作久了,我这经验和脾气都磨出来了,对着当事人肯定会一张笑脸,很难再发脾气,拿东北话来说就是抗‘揉扯’(东北话:经得起刁难)。有时候和他们唠嗑,家长里短的,最后问题都好解决了。当事人常说,这里的法官‘不装忽’(东北话:不拿架子,平易近人)。”王丛兰说,她心中的调解就是唠嗑。唠好了,事情就解决了;没唠好,那就只好走诉讼了。

  “‘笑脸工程、阳光司法’——看清楚、听明白、受尊重,人格平等。不能因为我是法官,就与你们虎着脸。”绿园区法院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黄相立说。

  百姓自述

  这儿的法官“不装忽”

  绿园区政协常委、长春市燕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陶玉平

  我这个人说话较直,专爱提批评意见,所以大家都比较信任我,选我当法院执法监督员。接受了这个职务,我就得认真履行职责。我到法院一般都是暗访,经常穿着一件破衣服,开一辆面包车到法院,然后悄悄混进去,到立案庭看看法官的服务态度,混到法庭里去旁听,看看法官的审判作风。我慢慢发现绿园法院工作确实做得比较到位,这儿的法官“不装忽”,我这个专爱提批评意见的人,现在也提不出意见了。

  除了是监督员,我也曾是当事人。我曾有一个案子在绿园法院,我这个人比较抠门,当时案件要到沈阳去诉讼保全,来回700多公里。我一寻思,办这个案件怎么也得去两个人,要是去晚了还得住宿,帮我办事儿不请吃饭也不好意思,加上火车票这开支就大了。于是我一大清早就跑去找法官,自己开车去,当天办完事就回长春。只在那里吃一顿中午饭,请他们吃一碗冷面,6块钱的冷面他们都还推辞不吃。当天到沈阳,先后到车辆管理所、产权处等6个部门保全,三个人那一趟仅花了18块钱。这个事情让我记忆挺深的,他们确实在为当事人办事儿。对法院我还有什么批评的呢?我也跟他们出去执行过,白天找不到人,大半夜跑去,一帮人站在树林子里面,就等被执行人回来。当时一名女法官也跟着去的,我就跟她说,我要是你家人,肯定不会让你再干法官了,这不是人干的活。

  法官的心中有咱残疾人

  长春市残联肢残协会委员 初继春

  我是个残疾人,作为长春市肢残协会委员,每年我为残疾朋友代理案件十几件。我们残疾人非常害怕打官司:一是怕花钱,因残疾人为弱势群体,本身没有钱;二是自卑,觉得文化水平、思维能力不高;三是不自信,能不能赢不自信;四是不敢打,输不起。所以,我们残疾朋友来法院打官司,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在我们心灵中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绿园法院的法官,却改变了我们的自卑心理,他们对我们这些残疾人关爱有加。[page]

  有一个残疾人叫王德贵,去年9月因小事被一个外地人打伤了,此人居无定所,不久前才被抓到,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拘留期间,王德贵将诉状递交绿园法院,当时是个周五,如果不能及时立案,等被告人拘留期满解除,可能就无法查找。立案庭立案效率特别高,在王德贵无钱交诉讼费的情况下,特批缓交,马上立案,并立刻通知办案法官闫雪莲。闫法官了解情况后,利用个人时间,和书记员一起到拘留所送达。最感动的是出来时已经中午了,要请他们吃饭,没吃,一瓶水也没喝。这个案子在闫法官的主持下,在最短的时间就得到调处,及时维护了我们残疾人的利益。

  实践者说

  唠好嗑,办妥事

  “法院办一起案件需要投入多少司法成本?除去人力资源不说,单从经济上算账,就我们绿园区法院来说,平均每办一起案件需要支付成本3160元。”时任绿园区法院院长姜博仁学数学出身,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口就算起了经济账。他觉得花了钱,就应该把人用在合适岗位,把钱花在刀刃上,“和当事人唠嗑,实际上就是做沟通工作,要唠好嗑,办妥事。”他提出法院工作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工作,必须推出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多元纠纷解决新机制,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诉前。

  为此,绿园区法院自2007年8月,与绿园区司法局共商,在立案大厅设立了“人民调解窗口”,由区司法局派出人民调解员主持调解,当事人来到法院立案窗口立案时,对其中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民商事案件,由法院立案接待人员告知当事人可以进行诉前调解,当事人同意的,暂缓立案,引导至人民调解窗口进行诉前调解。同时,他们还建立了“纠纷告诉引导制度”,由专人开展诉讼指导,注意引导当事人选择所在地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处理。

  阅读延伸: 劳动法全文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